“新课标”背景下,济南市历下区盛和小学致力于培育“新时代劳动
在刚刚过去的小满节气,济南市历下区盛和小学的每一位学生都吃到了清爽的凉拌莴苣丝。四年级2班一大早便派出了24支小分队,向全校师生以及保安爷爷、保洁奶奶送上了亲手制作的莴苣丝,并普及了节气知识。
这种全校飘香、共享美食的情景每半月就要随着节气上演一次。此外,1000平方米种植基地内的二十四节气亲子劳作、围绕300粒种子的项目化学习、家校合力为“劳动教育云平台”录制的近千个“劳动微视频”以及丰富而缜密的课程体系都是盛和小学劳动教育“大文章”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一所以“匠心共蕴,和合共盛”为办学理念的新建校,盛和小学将劳动视为重要的育人路径,引导师生在出力流汗中筑梦、追梦、圆梦,学校以“一块地、一面墙、一个家”为切入点,以“云平台”整合资源,紧扣“新课标”的育人要求,构建出具有“全环境”“全过程”“全融合”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找到了落实路径,学校的品质发展夯实了根基,也为“新课标”下发后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探索。
项目化学习聚焦“一块地、一面墙”,将有意义的事儿做得“有意思”
“‘新课标’指出,劳动课程资源是实施劳动课程的必要条件,学校场地、设施及环境是劳动课程实施最基础的资源。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我们所致力于打造的,就是参与感和体验感非常强的劳动基地。”济南市历下区盛和小学校长高卉说。
蒜苗、大葱、茄子、西红柿、小麦……小满刚过,盛和小学的种植基地里各种各样的蔬菜、农作物正茁壮生长着。基地的另一侧,母鸡和兔子们正在悠闲地享受午后时光。
盛和小学的种植基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每个班都分到了两块菜地,一块用来种菜,一块用来种农作物。此外,学校还有10个班承担了养兔子的任务、9个班承担了养鸡的任务。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劳动体验,学校还专门开辟了摔泥巴的区域,并配压水井、磨盘、气象箱、雨水回收器等。
据悉,在2021年少代会上,有位队员提出了建设劳动基地的倡议。这一倡议正与学校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为此,学校加快了基地建设的速度,将种植区分包至班,并将其中的一面墙规划为“种子墙”。于是,“一块田”“一面墙”的项目化学习就此启动。
在高卉看来,劳动教育既要注重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劳动价值的引领、劳动精神的培育。换句话说,劳动是外衣,育人才是内核。为此,她以项目化形式发挥劳动基地的育人价值。
以“一块地”为例,学校开发出二十四节气亲子种植课程。整个课程分思维导图学知识、节气习俗共体验、画图讲解用工具、创新农事共合作、家长话说实教育等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锻炼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文化、劳动精神。
同样,对“一面墙”的使用也充分反映出学校在细微之处做育人文章的特质。为更好地拓展知识、强化学习,盛和小学收集了半枝莲、黑米、奶油菜、百日草、速生红油香椿、菠萝玉米、欧宝红圣女、玉麒麟芸豆、酒仙宝葫芦等300个不同种类的种子放置在种植基地一侧的墙上。每粒种子下方都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一下就可以看到种子的“官方介绍”。学校鼓励学生每人认领一粒种子,录制种子一生的故事,内容涉及种子生长种植过程、果实特点其营养烹饪价值。目前,已有200多粒种子收到了反馈视频,学校将这些视频的二维码以“第二个二维码”的形式放置在种子下方供师生扫码学习。对此,有些同学说:“有些蔬菜虽然天天吃,但是并不了解它的生长过程,更不知道里面蕴含着那么多知识。现在我不管吃到什么粮食和菜,都想弄明白它的种子是怎么生长的。”
此外,学校开展14天种子观察日记活动,研究种子的家庭种植、班级种植,通过交流观察日记,深化体验、交流体悟、导向体行,让知情意行的劳动学习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在研究校园内的种子之余,学校还引导学生对种子的保护、中国种子情况进行了学习,最终实现了生机、生命、生态三个育人层次的进阶。
通过“一块地”“一面墙”,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初步达到了“将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将在种植园一侧开辟出动物养殖区。在养什么这一问题上,学校参照了新课标以及其他学科的课本内容,最终敲定了养芦花鸡、养獭兔的方案,并指定了两个年级的学生负责动物的衣食起居。
自从“动物明星”入驻学校,小动物们成了全校学生的心头宝。很多往常习惯于卡点到的学生早早便来到学校,还有很多孩子自发背着自家的粮食来喂鸡。课间来照看小动物的孩子们也经常成群出现。“背着饲料来上学,带着欢乐返回家”成了新学期盛和学子的快乐成长姿态。
亲子耕种、食育课程轮番登场,“一个家”的故事温情上演
在盛和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始终非常注重家校协作。在“一块地”的耕种上,二十四节气的亲子劳作是课程的重要内容。
据盛和小学XXX主任张庆介绍,为推进亲子劳作,学校在每个班建立了农事委员会,并选出农事引导员。引导员负责把控种植的节奏、分配具体任务。任务一般每周发放一次,以家长报名的形式开展。“每次发布任务以后,家长们接龙热情特别高涨。很多时候只能按照报名顺序的先后来分配。”
学校三年级五班家长齐秀宁作为农事引导员全程见证了二十四节气亲子种植活动的开展。近一年来,她与班里的孩子们一起种过番茄、茄子、辣椒、南瓜、小麦、卷心菜、豆角。她发现孩子的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比如班里的小麦遇到虫害后,孩子们就会主动了解有哪些灭虫的方法、这些方法中哪些是对人体有益的。此外,班里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也越来越强,家长们的心也越来越踏实。
同样,在打造二十四节气食育课堂的过程中,学校也充分激发了家长这一教育合伙人的积极性。自今年立春起,学校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带孩子们开展系统的食育课程,立春时卷春饼,雨水时凉拌春笋、惊蛰时炖冰糖雪梨水,春分时做荠菜面……二十四节气别分包到不同的班,每到一个节点,负责该节气的班级便可以到食育教室进行学习,而老师通常会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在一节食育课上,我切菜的手法不经意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他们不约而同地给我鼓掌。回家后,孩子跟我说,她为我感到骄傲。我心里美滋滋的。”学校四年级二班邱紫衫的妈妈邱岩开心地说。
当天的食育课结束后,孩子们还会在父母的协助下制作节气美食,第二天到校后与全校师生分享。对于这一课程安排,家长们分外支持。而他们的支持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成长机会。“看到其他班的同学喜欢我炸的香椿,我特别开心。”“如果没有美食分享环节,我可能不好意思走进别的班。现在,我感觉其他班的孩子也能成为我的好朋友”“我做了两大盒拌莴苣,不仅分给了其他同学,还送给了我最喜欢的杨老师,我觉得特别开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期食育课程开展之前,孩子们都会对着镜头说出固定的开篇语:劳动感受节气里的中国,涵养中国心。“学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们,食育课堂想教会孩子们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美食,更想教会孩子们中国美食中所蕴含的育人道理。让他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二年级2班班主任李雯秀说。
在亲子劳作中、在食育课程中,盛和小学的劳动教育成为家校合作的黏合剂,亲子关系升温的助燃剂,让盛和变成一个快乐的大家庭,上演着“一个家”的温情故事。
2022年年底,学校打造劳动教育云平台,将“一块地”“一面墙”“一个家”的故事搬上平台,在线上为盛和大家庭勾勒出温情的育人图谱。
紧扣“新课标”研发校本教材,打造“学科融合、双向进阶”课程体系
“《劳动课程标准》颁布之后,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通过体系化的课程,全面培养时代新人,如何更加科学规范的指导学生在劳动中成长。结合暑期教师研修,学校选择了劳动教育专题进行学习和思考,着手打造数字化劳动教育资源库,服务课堂教学、助力课程拓展和创新。”高卉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校要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强化“怎么教”的具体操作,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此,盛和小学反复研究新课标,逐级拆分任务,将劳动类型、10个任务群进行认真梳理,梳理出每个任务群下的主题,并围绕同一主题设置出连贯递进的三个项目,搭建出规范缜密的课程框架。
以清洁与卫生任务群为例,学校根据新课标要求,拆分出干干净净真舒服、小件衣物清洗、今天我值日、洗涤小能手、班级大扫除等五个主题。每个主题下设三个项目,如今天我值日主题下设我来擦黑板、擦桌凳、清洁地面这三个劳动项目。“三个劳动项目之间是进阶的关系。这种进阶不仅是劳动能力的进阶,更是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进阶。这也是我们在开发这套教材时一直秉承的思想。”高卉说。
据悉,盛和劳动教育的教材开发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启蒙、成长、提升。在启蒙阶段,劳动教育没有固定教材,内容比较零散。在成长阶段,学校结合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独家出台了盛和小学天天向上劳动教育课程指导纲要,纲要更加注重问题导向、学科融合、家校共育,但项目化探索处于浅显阶段。“新课标”下发后,盛和小学的劳动教育进入提升阶段,课程的开发紧扣“新课标”,更加注重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对项目化的探索也更加深入。
每一个课例的设计都含有丰富的层次。以清洁与卫生主题中的刷鞋劳动项目为例,不仅设置了劳动技术要点,还有思考讨论环、劳动实践、反思交流、劳动拓展环节。“每一个项目主题都出自新课标,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紧扣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实现学生从知识到能力再到品质、素养的提升,这是本次课程开发最大的亮点。”高卉说。
在劳动成为独立课程又不实行统一教材的前提下,盛和这一教材的研发解决了“规范”和“落实”的问题,让劳动课怎么上这一问题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此外,根据新课标中将“劳动课程要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的要求,盛和小学以学科融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劳动在树德、增智、健体和育美等方面的综合育人功能。比如,科学学科将认识科学、触摸自然、观察发现的形式融入劳动元素;美术学以创作表现劳动生活绘画作品形式与劳动教育融合;语文学科借助观察植物生长的形式与劳动相融合;综合实践学科则围绕劳动种植进行绘画、手抄报、手工制作,引导孩子表达劳动体验感悟。
开展于惊蛰的食育课程可算作学科融合的一个代表性瞬间。在当天的课程中,语文、科学、音乐教师同时出现在食育教室里。语文教师为孩子们讲述了节气文化和冰糖雪梨水的制作方式,科学老师为孩子们普及了惊蛰的雷声是如何产生、怎样传播的知识,音乐老师则将节气与鼓号操相联系带孩子们用不同介质感受了鼓声的变化。
同样,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了云平台的集合优势,发动老师、学生、家长进行劳动项目的微课录制,目前第一批微课已完成录制并上传至云平台。
“匠心”构建全环境育人新生态,盛和学子敢于梦想、勤于实践、勇于担当
为构建全环境育人生态,学校围绕“匠心”主线用心打造校园文化。教学楼前的“匠心广场”整体呈现学校办学特色,楼内的“百业长廊”呈现着新时代新百种行业,户外的“筑梦广场”让校园承载起每个人的梦想。此外,学校建设以“乐之”“贯之”命题的校园道路,意在使学生懂得筑梦的根本在于热爱与坚持。另设有“画展长廊”,为每位申报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阅读空间”是开放的阅读区;教师“匠心者说”,体现了教育者的初心与使命。
此外,学校结合每月一次的劳动成果展示和评价表彰,每月开展一次“筑梦广场”主题活动,并按照积分下发参会的门票,邀请家长和学生参加。
学校还围绕小长假开展劳动周课程研发,实现家校合作的劳动周项目,已经研发的《一棵树的故事》,通过项目手册的实施,实现了让学生通过济南柿子树的学习和劳动探究,让学生家长更加热爱济南这座城的预期效果。
近日,市教育局公示了2023年全市“食育教育试点校”名单,济南市历下区盛和小学因优异的表现成为首批入选学校之一。
“盛和小学的劳动教育还在起步阶段,很多探索还在不断迭代。下一步,盛和小学将结合“匠心共蕴”新理念完善平台建构,在“习得”的基础上体现“实践”,在教和学的前提下结合学校文化场域落实评价,推动阶段性的劳动成果展示,促进反思提升,让每一名盛和学子成长为敢于梦想、勤于实践、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高卉说。(记者 范开云)
编辑:冯子莹 值班主任: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