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童年 行未来 趣研学】红领巾寻访 寻味年俗中国年——六(2)中队做花馍活动
春节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甲辰龙年到来之际,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六(2)中队的队员们通过寻访花馍非遗传人,学习传统花馍技艺,感受浓浓的年味,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系统了解春节的习俗,队员们在寻访中首先听了一堂年俗文化讲堂。授课讲师车进老师围绕春节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节日活动、济南特色等给队员们讲述关于传统年俗的文化故事,让队员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感受到满满的“年味儿”,也了解到春节蒸花馍、贴对联、守岁、拜年等传统习俗。
车进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与队员们热烈的互动,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一堂传统文化教育课,让队员们真正认识到,春节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精神和文化资源,大家有义务将它继承好并发扬光大,这样过年的“年味儿”才会更浓!
在民间有民谣唱到“二十八,把面发”或者是“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说的就是蒸花馍。花馍,这一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食品,在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过年蒸花馍的寓意主要是祈求新一年的吉祥和丰收。一来,花馍的“花”形寓意着生活美满、繁花似锦;二来,馍是面食,代表食物的充足,象征着新的一年里粮仓满满、生活富足;三来,蒸馍的过程中,馍体膨胀,象征着家庭和事业的兴旺发达。这些寓意结合在一起,使得蒸花馍成了最有年味的一项年俗。
为学习传统花馍技艺,队员们寻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代表性传承人于恩朝(艺名于洋)老师。于老师是济南市面塑协会副会长、济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级非遗传承人,师承天津面塑大师陈明远先生,2016年开创于洋面塑工作室,代表作《辛弃疾》、《继往开来》、《笑口常开》等多次在全国泥面塑比赛获奖。
寻访中,于恩朝老师介绍了面塑的起源和制作过程,并亲自示范,细致地为队员们讲解花馍的制作手法,手把手地把花馍技艺教给队员们,身体力行为非遗传承做出了贡献。
为了喜迎甲辰龙年,队员们在于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做“龙头大花馍”,寓意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龙运当头,蒸蒸日上”!
实践的时刻到了。队员们洗净双手,开始了他们的花馍制作之旅。虽然刚开始有些手忙脚乱,但在于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他们学习如何揉面,如何捏、压、搓……每一次的尝试都充满了新鲜感和成就感。
经过队员们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一个个普通的面团变成了活灵活现的艺术品,栩栩如生的“龙头大花馍”呈现在大家面前,喜庆的年味立刻洋溢出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红领巾寻访是行走中的课堂,队员们从中见天地之大,一路收获,一路成长。本次“寻味年俗中国年”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手工艺体验课,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浓浓的年俗、年味、年趣,让队员们近距离接触了民俗文化,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队员们表示,要在传承中保护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她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李晓冉   编辑:李欢 值班主任: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