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 需要各方合力浇灌体育教育之花
看到“乡村+体育”的组合,人们会产生何种联想?
也许有人会觉得,相比一些“温室里长大”的城里孩子,农村娃经历更多“风吹日晒”,身体素质普遍更好;可能也有人觉得,乡村教育最欠缺的是文化课程,发展体育教育似乎没那么迫切,也没那么重要。
其实,这些想法是对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的误解。乡村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补上体育课的短板。一方面,相比城市学校,乡村学校的体育课专业水平还不够高、内容比较单一,体育装备落后、体育场地欠缺,体育课程与乡村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限制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认为农村孩子“一定体育好”属于刻板印象,面对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对学生时间的“占领”,亟须引导学生培养运动习惯、提高运动技能。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推动乡村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教师起着关键作用。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能教会学生正确的运动方法、感受体育的魅力,还能完善学生对体育素养的认识,增强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信,锤炼公平竞争的品格、顽强拼搏的意志,进而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
开展“希望工程·强国青年乡村体育教师”寻访活动,意在激发更多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工作热情,推动乡村体育教育事业的整体提升,促进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对于深化体教融合而言,传播这些优秀乡村青年体育教师的事迹,有利于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广阔田野里浇灌绚丽多彩的教育之花。
带领孩子逐梦田径赛场的张国栋、用足球把孩子带出大山的黄超、探索适合农村初中学生体育训练模式的王斌、用篮球见证体育精神力量的李超群……这些青年乡村体育教师的鲜活故事,犹如一块块拼图,拼成了一幅乡村体育教育的理想图景。从他们真挚而不乏热情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何谓体育精神、何谓育人为本,更重要的是启迪我们如何以体育为载体,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用体育教育给乡村孩子的未来注入希望。
在青少年成长成才选择中,体育提供了宽阔的路径。全红婵、盛李豪、黄雨婷、杨思琪……我们可以看到,参加奥运会等重要国际赛事的运动员,有不少人生在乡村、长在乡村,是体育带给他们走出乡村、奔向世界的机会。在早期培养中,一大批基层体育教师为孩子们点燃了体育的明灯,照亮他们的未来之路。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并不局限于体育课本身。体育能够带动乡村教育整体效果的提升,不少学生投入体育运动后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上课注意力更加集中,面对困难不回避,迎难而上,更有韧性和拼搏精神,有助于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随着“村BA”“村超”等一系列乡村体育赛事的走红,近年来,人们看到了打开乡村体育教育的另一种方式。通过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体育活动,不仅吸引城里人前来观赛,促进乡村文旅事业的发展,也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吸引年轻人“留下来”从事乡村建设。乡村体育教师作为乡村体育事业的专业力量,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认识乡村体育教师之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意义,更要努力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让优秀的乡村体育教师留下来、留得住。比如,落实乡村体育教师的物质保障,确保他们与文化课教师获得同等待遇;对乡村体育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服务乡村群众体育事业,提供应有的激励;呵护乡村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让他们感受到教学的荣誉感、收获感,倡导扎根乡村的奉献精神。
体育不是“副课”,乡村学校的体育课更不是乡村教育的“点缀”。只有充分认识乡村体育的重要意义,各方合力加强对乡村体育教育的师资保障,强化学生体育知识素养、体育技能素养、体育道德素养,才能促进乡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活力。
编辑:刘克 值班主任: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