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中学!这所学校为学生打造“行研大课堂”
5月6日,京师小学一至三年级走出校园,走进“行研大课堂”。三年级学生探秘龙山文化博物馆、“史前工场”,不仅了解到“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黑陶制作工艺,还在制陶匠人的耐心指导下,认真学习肢体制陶法,每人制作出一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陶笛。在城子崖遗址,学生们领略了4000多年前龙山先人筑城定居生活的古城风貌,了解了城子崖遗址中的“一门三道”。品味每件文物的细部特征,欣赏造型独特的陶器,观察城子崖古国微缩景观。在“史前工厂”,通过石器磨制和植物拓印过程中体验手工的乐趣。
在虞山书院,二年级学生兵分七路体验着种植、投壶、田园运动会、DIY草帽等七项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见到了孔雀、元宝鸡、羊驼、黄牛、鸵鸟等喜爱的小动物。一位学生告诉记者,让自己最为开心的是在参观农耕文化博物馆,可以亲手制作草帽。“戴着自己做的草帽,和农民伯伯一起用小铲子挖土豆,解锁了土豆的正确吃法。随后还体验‘吊在树藤上的西瓜’,进行了辣椒种植体验,真是长知识、长技能的一天。”
科普是以多种方式为适龄孩子传递合适的知识。在融创海世界,一年级的学生了解了海狮的种类、与海豹的区别以及它们能憋气多长时间等,细致观察了水母的形态,了解水母的生活习性,还在海洋剧场,通过大屏幕上的知识问答,了解海龟的性别由温度决定、比目鱼的眼睛为什么长在一侧等知识。学生们借助贝壳、画盘等材料,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制作出一幅幅充满梦幻气息的贝壳画,这也成为他们此次研学的美好回忆之一。
学校副校长孙宁说,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原来在学校都是书本的知识,今天走出来,通过历史人物和直观感受,让孩子们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扩展知识面。这样对孩子们是一种补充,讲好故事就是讲好了知识。
教学管理中心主任张霞表示,研学是将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机融合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对课堂学习和学校生活的生动延伸,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场研学旅行要看的事情不少,学校家长表示,研学的过程中,学校对每一个环节都加倍细心,行程安排、安全管理、餐饮交通,无论哪一个环节都让家长和学生安心。
“研学旅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又是社会实践的崭新要求。”孙敏说,行研大课堂只是研学课程的开始,未来学校还有更多研学设想,将在博物考古,传统文化、红色之路、壮美山河等方面进行研学课程的行走,带领学生们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课程不止于课堂,学习不止于教室。(记者 张梦雯 李鹏)
编辑:冯子莹 值班主任:田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