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泉引桥”,打造“水立方”!长清区举行“泉引桥”小幼衔接成果展示活动
为深入推进“泉引桥”工程落实落地,科学减缓学段“坡度”、助力身心平稳“过渡”,不断增强衔接的原生力,探索新路径、新方法,4月4日,长清区“泉引桥”小幼衔接成果展示活动在长清区石麟小学水鸣街校区举行。
现场,长清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守松在讲话中介绍,长清区各幼儿园、中小学围绕学段衔接,进行了一系列具有自主性、开创性、可操作、可借鉴的实践探索。作为典型代表,石麟小学水鸣街校区将“泉引桥”工程与“水文化”结合,精准调研、联合教研,构建“灵动小水滴”衔接课程体系,打造“水立方”衔接教育品牌。同时,他提出,区教研中心要发挥指导引领作用,学校要立足一校一策,探索多样、创新、特色的衔接模式。
长清区石麟教育集团理事长,石麟小学校长、党总支书记杜建青介绍,自2022年7月水鸣街校区落成后,学校领导班子便开始系统地进行“泉引桥”工程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并与第三实验幼儿园形成教研共同体,逐步形成具有“水鸣特色”的小幼衔接模式。学校坚持家校社企多方协同,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与架构,构建完善的衔接课程体系,引导孩子居家培养衔接意识,让学生消除陌生,爱上校园。
如何关注孩子发展的连续性、知识的渐进性和环境的统一性?石麟小学水鸣街校区执行校长顾建锋介绍,学校拉伸“长度”,开展“一年四阶”全过程衔接活动;拓展“宽度”,设计“小水滴”全贯通衔接课程,包含《你好·一年级》衔接课程、《水滴答答·遇见》适应性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生·鸣”社团课程和项目化体验课程,在课程中实现减缓入学压力、入学软着陆的目标;提升“高度”,实施“项目化”全环境衔接推进,积极与第三实验幼儿园开展联合教研,探索“互研互访”“同课异构”等幼小衔接工作方法,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三大领域确定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内容体系。此外,针对师资配备情况,学校组建“幼小衔接期互通型教师”团队,研发24课时“家鸣”家庭教育课程,开展家鸣讲堂,实施“双线评价”即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引导家长配合做好学段教育衔接工作。
学生进入校园开启小学生活初期易出现“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对此,石麟小学水鸣街校区打造“专注力课程”。手指游戏、舒尔特方格、听力比拼……学校教师高敏凤通过课例《超越自我 “三感”大挑战》形象展示游戏化、体验式学习在提升注意力方面的重要性。课后,高敏凤表示,学生在不断地学习挑战中能够逐渐提高专注力,同时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的合作力、表达力、对话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泉引桥”小幼衔接课程具体如何实施?在《解析“引桥”密码 悦见“水滴”成长》家校论坛环节,石麟小学水鸣街校区教师代表、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分享学校衔接课程及学生变化。据介绍,聚焦一年级学生特点制定日常习惯和入学适应性课程,学校制定《小学生一日常规》《小细节 大教养》《七力课堂常规》,打造涵盖一日常规、入学课程、提升活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师鸣”工程系列活动,结合学生学段特点为一年级学生推荐绘本,并在绘本阅读后设置沙盘环节,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同时,通过组建家委会、线上家长会等方式搭建家校共育阶梯。
街舞、绳操、口风琴……在风采展示环节,石麟小学水鸣街校区一年级学生展现丰富的社团课程成果。
长清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赵华表示,本次展示活动定位精准,聚焦小幼衔接热点问题,同时石麟小学水鸣街校区基于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特点、校情打造小幼衔接课程典范,为各所小学小幼衔接工作贡献智慧。他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从政策方针转向落地践行,各学校要明晰方针政策、结合校情有的放矢,探索优化本校各学段衔接路径,高学段学校要主动向低学段过度;二是从关注节点转向生命成长,处理好小幼学校双向衔接,激活未来发展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努力构建全面育人的“立交桥”,递交长清教育的“新答卷”。
(记者 纪富冉)
编辑:冯子莹 值班主任:田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