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需求”被看见,家长用一封长信致谢 一根红绳系住的温暖
每隔一周的周五,济南市槐荫区第三实验幼儿园的家长们会陆续到园取走孩子的被褥,带回家清洗。而对杨柳四班鲁一正的奶奶来说,这个曾让她犯难的时刻,如今却因一根红绳,变得格外安心——这抹由保育员张木梅悄悄留下的“小记号”,犹如一束光,让鲁一正的被褥包在几十个相同花色的包裹中格外显眼,成了最清晰的指引。
一根红绳戳中家长心窝
这根系在被褥包提手上的红绳,看似普通,却藏着直抵人心的温暖。
鲁一正奶奶不识字,从几十个花色相同的被褥包中找到孙子的那一个,让她很是犯难。“有一天放学,正正奶奶接走孩子后,又急匆匆折回来,问我能不能帮忙找找孩子的被褥?”谈到给被褥包系红绳的原因时,班主任朱博文依然清晰地记得老人焦急的神情。那天放学后,朱博文、张木梅和班里其他老师留在教室做收尾工作,聊起了这件事。张木梅提议:“要不给正正的被褥包系个记号吧!比如,编根绳儿。”
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认可,张木梅主动揽下了编绳的活儿。“双节”放假前的午休时间,总能看到她坐在教室的小凳子上,手里绕着毛线细细编织。起初,张木梅选了黄色毛线,拿着编织的半成品走到被褥包前比对,色差不够明显。她当即拆了黄绳,找来更鲜艳的红色毛线。为让记号更突出,她还把一个小巧的云朵吊坠编在了绳尾。
9月30日,张木梅将编好的红绳牢牢系在鲁一正被褥包的提手上。为方便老人辨认,朱博文特意拍下红绳的照片,发给了鲁一正妈妈。
“我们习惯了告诉奶奶周五拿被褥,却从未想过奶奶如何辨认。这根系在被褥包上的红绳,像一束光,照亮了奶奶周五的寻找之路。”“双节”过后开学第一天,朱博文收到了鲁一正妈妈发来的长信,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的谢意。
细微处藏着教育最美的样子
读信时,杨柳四班的老师们都红了眼眶。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感谢,不善言辞的张木梅却有些不好意思,反复说着:“这就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
在同事眼里,张木梅的细心早已是常态。“她心里总装着孩子和家长的需求,从不怕麻烦。”朱博文忍不住夸赞。在幼儿园做了10多年的保育员,张木梅早已把这里当成家,把班里的孩子视作自己的孩子。
除了给正正系红绳,张木梅还做过许多暖心的小事:看到小朋友的被褥包脏了,悄悄清洗干净;发现有的被褥包拉链因装得太满被撑坏,一针一线缝好……这些细微的日常,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见老师搬床,会主动跑过来帮忙;发现同伴的积木倒了,会主动帮忙搭建整理……杨柳四班愈发温暖的风气,同样被家长看在眼里。从小班到如今的中班,已收到了四面家长送来的锦旗。
“教育最美的样子,就藏在这些如红绳般细微却闪光的瞬间里,这也成了幼儿园开展‘榜样教育’最生动的实践。”槐荫区第三实验幼儿园园长崔广涛说,幼儿的成长需要看得见的榜样指引,在幼儿园,老师以言行作成长引领,始终恪守“最有利于儿童”的原则关爱每一个孩子,于细微处展现教育的本真,推动教育走向多向奔赴。
这正如鲁一正妈妈在信中所言,“这根红绳,系住的何止是一个被褥包?它系住的是奶奶的尊严与从容:她可以像所有识字的家长一样,自信地找到孙子的物品;它系住的是我们对幼儿园教育的全新认识:原来真正的教育,藏在这样看不见的细节里;它系住的更是一个家庭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深深敬意:你们不仅在教孩子认字画画,更在用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善解人意,什么是真正的善良。”
作者: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韩晓凤    编辑:田艳敏 值班主任: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