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数智素养,锻造新时代“铁匠”

2025-09-18 14:27:59

来源: 舜网

责任编辑:孟琳

  “打铁必须自身硬。”脱胎于钢铁与有色金属冶金传统专业的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莱职”)智能制造系,一直自视为新时代的“铁匠”,并把这句话当作自身建设的座右铭。在制造业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智能制造作为关键领域,正引领着职业教育的深刻变革。莱职凭借其对智能制造的深刻理解与前瞻布局,依托本校智能制造系,成功锻造出两支面向智造业前沿的“钢铁团队”——机电一体化教师教学团队和钢铁智能冶金教师团队。这两支团队不仅是莱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力量,更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钢铁团队:“双黄蛋”撑起学校一号工程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钢铁之城”莱芜,与山钢集团、泰山钢铁等龙头企业毗邻而居。学院深知,传统冶金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因应产业升级和专业提升之需,2021年,莱职机电一体化教师教学团队正式成立;2023年,钢铁智能冶金教师团队成立。两大团队以“双轮驱动”之势,推动“莱职”字号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进入全新“创业期”。

  “当年我刚到学校时,实训设备还停留在传统机床阶段。” 机电一体化教师教学团队负责人宋健教授既是“山东省教学名师”,也是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他亲身经历了莱职智能制造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我们团队建设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让教学始终跑在产业需求前面,不仅要培养具有新思维、新工艺技能的新时代铁匠,也要打造具有钢铁意志的创新型教学科研团队。”

  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一个学校能创建两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实属不易,而在同一学校的同一院系产生两个创新团队,更是少之又少。对于这种“双黄蛋”的成就,两个团队的所有成员都特别自豪。根据创建要求,两个团队自立项开始,分别留出了三年建设期,这期间,不仅要从科研理念、教学手段、课堂呈现等多方面进行“刷新”,更要强调团队建设的信息化、数字化方向。

  由此,学院将团队建设视为智造专业发展的“一号工程”,以“标准引领、名师带动、平台支撑、项目驱动”为建设模式,把莱职“钢铁战队”推上了舞台——在标准引领上,莱职先后制定了团队建设标准、个人能力标准、课程标准等12项规范性文件,确保建设有章可循;在名师带动上,聘请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李长明、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曾照香担任顾问,组建“院士+名师+工匠”的导师团队;在平台支撑上,搭建师德养成、教学研修、创新服务“三类平台”,形成“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网络;在项目驱动上,通过承担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现场工程师培养等重大项目,推动团队能力迭代升级。

  当前,该团队学历构成已经达到相当高度——团队以20人计,其中博士占到了7人,更不乏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眼下最重要的是,通过团队协作,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融入教学能力建设,力争在“模块化教学”上实现大突破。

  核心能力:在产业链上打磨“数智素养”

  智能制造的产业大趋势,将职业教育和创新团队的“数智素养”提升摆在了面前,成为一个必须跨过的门槛。莱职的专业建设有个传统,那就是始终立足于“产业需求”。而对于智能制造两个创新团队的“打磨”,学校同样提出“对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依靠全面融入产业链,提升团队数智素养”。

  为了全面提升“数智素养”这一核心指标,在学校的支持下,智能制造系两个团队实施全员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德国“工匠之师”境外研修、华为ICT认证等数字化能力提升项目,使团队成员数字化持证率达到95%。在实战淬炼中,这个“钢铁团队”依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省级研发中心等平台,开展“虚实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教师年均参与企业技术攻关40余项。同时,机制创新也同步推进。比如,团队成员可以通过教师研修基地的平台建设,到合作企业中去担任科技副总。这个科技副总可不是摆设,而是可以真正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植入教师”。在济南当地的中国重汽、泰山钢铁、威马泵业、朗进科技等企业,都有莱职“科技副总”的身影。他们奋战在企业一线,而不是躲在“象牙塔”里做创新。

  “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不到车间里走走,不到技术创新的产品生产线上看看,根本玩不转智造业,更别提智能制造的教学了。”青年骨干教师纪兴华,是智能制造系数控技术教研室主任,对于自己科技副总的身份,他感觉受益匪浅:“面对生产一线和技术创新的最前沿,必须把论文写在数字化工业建设的生产线上”。

  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关于创新团队建设本身就有“瞄准产教融合”的明确导向。莱职智能制造的两个创新团队,并不是“自己玩自己的”,而是勇于跨界,敞开怀抱招揽合伙人,跟合作企业一起“组队”,来自企业的团队成员比例一度达到了三成。作为创新团队成员之一,贾川老师是从一名工人成长起来的教学名师。他在智能制造系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但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曾经获评“齐鲁首席技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他特别善于把“生产经验”转化为“教学体验”。经他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技术组赛项总决赛争夺赛银奖。

  课堂创新:“虚拟钢厂”打造实训新场景

  “智能团队”建设牵引力很强,它带来了整个教学科研体系的链性变化,这突出表现在课程体系的智能化起步。

  在团队多数成员看来,整个课程体系都出现了适应性变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智能制造产业的创新工艺、创新流程,同时也合乎大型赛事的标准建设要求,体现了基本的专业素养塑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让课程体系更能体现技术迭代的最新成果,教学团队开始运用校企合编的“活页式教材”,或者干脆使用数字化教材,这样一来,就能对冲纸质书本编印的滞后性,彻底改变教材的形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校企的“双源开发”,课程资源的壁垒瞬间就被打通了。

  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教学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功不可没。近年来,莱职智能制造系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已经成为教师团队教学应用的基础场景。“虽然叫仿真,但它就是真的,企业操控是什么样,仿真基地的操控就是什么样。”来自山东钢铁集团的工程师赵国锋,是学校双岗互聘模式的典型代表,也是“一课多师、协同育人”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者。他展示了团队“虚拟钢厂”实训系统:“这套系统真实还原了炼钢全流程,学生犯错成本为零,却能获得95%真实度的操作体验。”

  目前,莱职钢铁智能冶金团队尤其注重“产业风口”,聚焦钢铁生产全流程数字化改造,开发了“智能配矿-绿色冶炼-质量追溯”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的同频共振。

  评价改革:专属档案袋生成“教师画像”

  团队“数智素养”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数字化,相应也推动着整个评价体系的变动。这中心的评价体系,肯定要摆脱原有的单一课堂表现指标,而是更加趋向于多元。目前,学校正支持团队构建“多元交互式”评价体系,引入企业KPI考核机制。

  智能制造系党总支副书记田欣介绍说,由于项目化推动的逐步展开,当前的创新评价,引入了企业的人才评价机制、绩效评价机制,这样就不单纯以教学课堂表现来评定教师或创新团队成员的“职业品质”“创新能力”。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也开始使用“云督导”对老师的课程讲授能力进行远程评价和管理,真正实现了教学管理的无人化。

  创新团队成员评价体系的变化,让每个人的创新能力都有了全新的评价表达。于是,莱职智能制造系的“教师画像”档案袋上场了——据介绍,在两个创新团队中,每位成员教师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档案袋,在这个档案袋里,每个人的创新能力、科研方向、授课能力、社会服务力、团队贡献度、项目主导效能等,都被一一指标化了,根据这一套指标体系,一个“更加立体逼真、精细到创新毛孔”的教师画像就跃然纸上了。

  项目驱动:社会服务引导“走出去”

  创新团队的数字能力提升,既有“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更要看到“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他们以“名师引领”为跳板,通过聘请院士、企业创新核心人员、齐鲁工匠名师等,为团队持续“加油充电”,该系还设立了“大国工匠工作室”,真正借重“外脑”之力提升本领。

  当然,有了“请进来”,也要有“走出去”。学校鼓励团队教师走出校门,去更广阔的天地开眼界、纳新知。这其中,技能大赛的“赛事引领”,就是非常好的外部交流机制——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或者亲自参加教学能力大赛等,就能时刻了解同行院校的最高水准在哪里,明晰目前智能制造的产业政策,并找准自己的坐标定位。知道了自己“几斤几两”,才谈得上有针对性地抓强项、补短板。

  在创新能力的“硬件建设”中,有着“提升老师企业服务能力”的白纸黑字的硬性要求。对于这一“标准能力”建设,莱职智能制造系创新推出“项目化驱动”模式,以“双师素质”建设为导引,让教师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地方完全“跟着项目走”。用一句更通俗的话,就叫“是骡子是马出来遛遛”。据了解,该系很多具有创新特质的教学研究项目,恰恰就是来自服务企业的对接项目,团队操盘的许多横向课题,实质就是“项目出题,团队作答”。正是在“项目跟踪”过程中,紧紧锚定“产业需求”的课程群建设才算真正落地。

  孙海身副教授是钢铁智能冶金教师团队建设的负责人。据他介绍,在团队建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产业服务要求高,社会服务要求高”成了一个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提升科研团队服务能力,不是靠“纸面功夫”,而要靠真正的实践能力,必须沿着“以产业提升专业,以专业服务产业”的路径走下去。

  莱职智能制造以机电一体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和钢铁智能冶金教师团队建设,不仅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价值,更通过一系列创新成果,形成了“对外输出能力”。近年来,莱职遵循国际化办学思路,以“汉语桥”项目为支点,通过智能制造团队平台的高承载力,不仅承接了服务东南亚国家中资企业的人才培养任务,以“订单班”形式推动技能教育出海,更开发出一系列双语教材、双语课程,形成线上远程教学能力,向着中国智能制造的新蓝海深入探索。

作者:孟琳 通讯员:宋健 田欣   编辑:孟琳   值班主任:李昆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