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近半,孩子作业没动、作息混乱?3个“救场”妙招来助力
暑假近半,不少家长最近都在为孩子的状态犯愁:晚上熬到深夜刷手机,早上怎么叫都起不来;暑假作业翻开第一页就没再动过,提醒了好几次也没效果,心里急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暑假出现“作息乱、作业拖”是很常见的现象,尤其现在天气热、孩子心思容易散。今天,历城区教育和体育局结合一线班主任的经验,给家长们支3个“救场”妙招,简单好操作,帮孩子把后半段暑假理顺了——
妙招一:用“可视化计划表”,给时间“定规矩”,比催100遍管用
孩子作息混乱,核心是“没有时间边界”;作业拖着不做,往往是“觉得时间还很多”。与其天天催“该写作业了”“该睡觉了”,不如和孩子一起做一张“可视化计划表”。
具体怎么做?
别贪多,只列3件事:比如“上午9-11点写作业”“晚上9点半上床”“每天看手机不超过1小时”。用孩子能看懂的方式写下来(低年级可以画图标,比如闹钟代表睡觉,书本代表写作业),贴在客厅或书桌前。
留“弹性时间”:计划表不用排太满,比如下午留2小时让孩子自己安排(玩玩具、下楼疯跑都可以)。孩子觉得“有自由”,才愿意遵守规矩。
家长带头“守时”:如果规定孩子9点半睡觉,家长最好别在客厅熬夜刷剧;如果约定“写作业时不看手机”,家长陪在旁边时也别频繁刷消息。孩子的习惯,往往是跟着家长学的。
有位三年级家长试过这个方法:之前孩子天天凌晨1点睡,中午才起床,现在按计划表“晚上9点半关大灯、开小夜灯”,家长陪在旁边看书,孩子虽然一开始不适应,但3天就养成了按时睡觉的习惯,早上也能自然醒了。
妙招二:把作业拆成“小目标”,让孩子觉得“能完成”
很多孩子看到一整本暑假作业就犯怵,不是不想做,是觉得“太难了、做不完”。这时候,家长可以帮孩子把作业“拆成小块”。
比如:
语文暑假作业有20篇阅读笔记,剩下20天,那就每天写1篇,告诉孩子“今天只需要完成这1篇,写完就可以去玩”。
数学有50道计算题,拆成“每天5道”,孩子10分钟就能做完,反而会有“我能搞定”的成就感。
拆完之后,记得给孩子“即时反馈”:比如准备一个“星星贴纸”,每完成1项小任务就贴1颗,集满10颗可以兑换一个小奖励(比如去公园玩、买一本喜欢的漫画)。孩子对“看得见的奖励”更有动力,也能慢慢找回写作业的节奏感。
这里要提醒家长:别拿“别人家孩子”对比。有的家长说“你看隔壁小明作业都写完了”,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反正我赶不上,干脆不做了”,换成“你今天比昨天多写了2页作业,进步啦”,孩子更愿意往前赶。
妙招三:用“10分钟启动法”打破“拖延惯性”,从“不想做”到“做得进去”
孩子总说“等一会儿再写”,其实不是懒,是“启动太难”。这时候可以试试“10分钟启动法”:
跟孩子说:“咱们先只做10分钟作业,10分钟一到,想停就停。” 大多数时候,孩子只要坐下来开始写,进入状态后就会继续做下去——就像我们刷手机时“只看5分钟”,结果不知不觉看了半小时,是一个道理。
如果孩子实在抵触,家长可以“陪启动”:比如孩子写语文,家长坐在旁边读一本自己的书;孩子写数学,家长可以说“你做这道题的时候,妈妈也来算算看”。注意别盯着孩子写,更别边看边批评“这字写得不好”“这题错了”,安静的陪伴就是最好的“启动信号”。
有位班主任分享:班里有个孩子暑假前半段一点作业没写,家长用这个方法,第一天陪他写了10分钟生字,第二天孩子自己主动写了20分钟,现在每天能坚持写1小时作业了。
最后想说:暑假的“松弛感”和“规律感”可以并存
其实,暑假本来就该有放松的时间,孩子偶尔晚睡、少写一天作业也没关系。家长不用追求“完美暑假”,重点是帮孩子找到“放松”和“规律”的平衡。
后半段暑假,与其焦虑“孩子没按计划来”,不如多给一点耐心:如果今天没做到,就和孩子一起看看“哪里出了问题”,明天再调整;如果做到了,就给一个肯定的拥抱。
孩子的成长就像暑假一样,有快有慢。不必纠结一时的进度,只要方向对了,哪怕每天只往前挪一小步,积累起来也是稳稳的收获。
后半段暑假,不妨多给孩子一点耐心,也给自己一点空间。不焦虑、不催促,陪着孩子在规律中感受成长的节奏,在松弛里留住夏天的快乐——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暑假礼物。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剩下的假期里,既玩得尽兴,也收得安心。
编辑:孟琳 值班主任:李昆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