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脑洞”无上限,省实验中学国际部科技节启动
自制智能小车能识别路线、躲避障碍物,用柠檬加导线就能“演奏”出乐曲,肥皂泡怎样制作才能不容易破,小狗怎样训练才能更听话……4月7日下午,山东省实验中学国际部教学楼里热闹非凡,第十一届科技节开幕了。数十个出自高一学生的科研项目,以展板+实物+现场操作的形式展现在师生、家长面前,不少项目令人大开眼界。
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智能结合与实践”项目展示现场,组员徐晨曦操控着他们自己设计组装的智能小车,小车能通过车头的红外探头自动感知地面上的黑色标线,跟随标线行驶;调整模式后,小车又能通过探测仪探测是否有障碍物,并自主转向避让;通过遥控器的操控,小车可以完成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指示动作……
“从有初步想法到做成实物,一共用了1个月左右,买零件、组装、编程等工序都是我们小组同学共同完成的。”徐晨曦说,他们大多利用自习课、大课间、延时服务等时间进行研究和实验,焊接等“技能”都是通过查资料、咨询专业人士等方式现学的。“这种学习方式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徐晨曦说,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研究这一项目能给现实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并不断改进。
王悦然和张千慕的团队关注的是低碳环保的话题“让碳循环成为可能”。通过资料查询、自学编程等方式,他们设计出一款名为“EncycleBon”的微信小程序,通过小程序,可以建立个人“碳账户”,记录每天步行数和骑行里程,以及乘坐公交和地铁等绿色出行的情况;记录纸张双面打印情况,自提手提袋、自带咖啡杯情况,甚至还有使用旧书、旧衣物、旧塑料回收利用情况等。还能通过小程序生成个人碳报告,获取碳积分,进行积分兑换等。王悦然介绍,通过分工合作,小组4名组员分别进行了查阅资料做调查、编程设计小程序、设计制作展板等工作,“未来我们想成立一个校内社团,现在校内师生中推广小程序,让大家养成低碳环保的意识。”
“吹泡泡”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普通“肥皂泡”易破的特点经常让孩子们意犹未尽。如何能研制出不易破的泡泡?栾惟然、赵泓霏、韩佳媛等组成的研究小组便聚焦这一问题。单纯用洗洁精制作泡泡很难成型,而且一碰就破,组员们就考虑到能否通过增加不同原料来增加泡泡的韧性。她们使用了“减法实验”,在泡泡原料里加入胶水、麦芽糖、泡打粉和淀粉4种原料,再逐一减掉某种原料进行实验,得出不同材料对泡泡性质的作用。最终,她们“研制”出的泡泡甚至可以像排球一样“颠”起来,解决了易破的问题。
在“植被与土壤水土流失的关系”项目中,小组成员展示了植被对土壤水土流失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表等形式,说明不同类型植被对于减缓水土流失的效果,帮助人们了解植被对于土地的保护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植被的种植和保护来减缓土壤水土流失的程度,保护生态环境。
省实验中学国际部本次科技节的主题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植被与土壤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脑神经与宇宙星系的结构相似性”“昆虫结构及相关习性”“狗狗智力检测方法的研究”和“柠檬奏乐”等项目。在各个小组五花八门的设计和卖力展示下,观众们将自己的选票投给喜欢的项目。
学生们的科技项目不仅展示了他们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展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项目背后有着他们不断追求知识和科技创新的故事。省实验中学国际部主任季京仁表示,“科技节是国际部的传统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科技创新成果的平台,学生们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吸收更多的知识,并了解最新科技的发展趋势。学生们通过设计和实现自己的科技项目,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他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探索新的解决方案,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科技节中展示自己的项目,这对他们的口头表达和演示能力提出了挑战,提高了自己的展示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面对各种挑战时更加自信和坚定。(记者 曹莫 摄影 黄中明)
编辑:冯子莹 值班主任:田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