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70年来,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承续红色基因,深耕创造教育,凝聚大爱力量,践行报国使命——创造沃土培育“红色”少年

2022-10-27 10:27:19

来源: 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建校70年来,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承续红色基因,深耕创造教育,凝聚大爱力量,践行报国使命——创造沃土培育“红色”少年

  “创造校园”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发。

  走进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时时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评价反馈、动手实践中都体现着思维的碰撞、潜能的开发,彰显着生命的精彩。

  39间教室化身微型“党史馆”,徜徉于学校精心打造的“红色教育”育人空间,沉浸式红色文化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成为学校推动全环境立德树人扎实落地的有效抓手。

  自1952年建校以来,红色教育和创造教育滋养了“经十一精神”。多年来,学校积极践行“创造无限,大爱无边”的办学理念,建设“人文、和谐、创新、智慧”的学校文化,构建“团结协作、善于创造、不断超越”的学研共同体,形成了对教育的独特理解。现如今,一批批“品高毅坚、体魄强健、儒雅自信、善于合作、敢于创新”的阳光少年,正从经十一路小学校园中走出,在更高处与美好相遇。

  深耕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打造一站式红色育人空间

  除了上课,教室还能用来做什么?还能变身党史馆!红船启航、南昌起义、“东方红一号”升空、北京奥运会……在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经过精心策划布置,学校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化成彩绘图和知识板,融入教室布置之中。就这样,学生日常学习的教室,变成了一个个微型党史馆,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引导他们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各个班级都非常有创意、有想法、有行动力。每个班级的党史馆都各有特色,主题鲜明、内容详实,而且兼具观赏性和可读性。”学校副校长朱娜是“教室里的党史馆”的创意人之一,在面向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中,她与同事一起发现了教室这个“宝地”。“教室是学生生活最多的地方,发挥好教室在学习党史中的育人作用,才能让党史学习教育真正走到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中。”

  坐落于英雄山脚下的经十一路小学,其前身是一所部队子弟学校,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来自部队家庭。他们与生俱来便流淌着红色血脉,让“红色”成为学校育人的基本底色。

  学校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为核心理念,创建“党旗引领创造路”党建品牌,构建起“党建引领+”模式,通过激活“红色引擎”,发挥“红色热量”,让红色基因像种子一样播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建校70年来,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承续红色基因,深耕创造教育,凝聚大爱力量,践行报国使命——创造沃土培育“红色”少年

  学校39间教室变身微型“党史馆”。

  “红色阅读”课程中,学校通过读红书、走红路、讲红色故事、摘抄和习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弘扬英雄精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红领巾”课程里,学校精心组织“寻·迹”红色研学课程,开展了一系列有亮点、有声势、有影响的红色教育体验课程,让“博物馆”当教室,“社会”当课堂,红色资源成为学校育人重要引擎。“红色家庭”课程则以传统特色活动“家长进课堂”为载体,将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融入家校共育,有效推动了红色教育走进千家万户。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不仅将39间教室打造成39间“教室里的党史馆”,还将“校门口”的济南战役纪念馆作为学校红色教育基地,教育孩子要铭记先烈遗志,树立远大志向。在军区驻地,学生参观连队,聆听英雄故事,感受深厚的部队文化。学校还与山东省青少年宫等多个社会优质资源合作,让学生在红色基地中体验红色精神,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通过深耕‘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学校打造出了‘一站式红色育人空间’,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形成了‘知红色、晓红色、讲红色’的浓厚氛围。今年,学校成为全市唯一被评为山东省首批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的小学。”朱娜告诉记者。

  创造教育师生人人参与其中 31位“小院士”从校园走出

  近日,在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少年硅谷-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赛、全国青少年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大赛等教育部白名单赛事中,经十一路学子斩获多个一等奖。

  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培养和激发。

  早在1998年,经十一路小学便已开设创造教育课。24年来,学校秉承“与发现为友,与真理同行”的校训精神,通过文化创新、机制创新、课程创新等多项改革,建设“创造为魂”的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探索创新提供“引路导航”,提升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合作协同的态度,从而创造性地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截至目前,3000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大赛中获奖,31位学生被评为“中国少科院小院士”。孩子们拥有700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捧回7个机器人世界冠军……

  “现在许多路口的红绿灯都有了语音提示,但许多低头族还是注意不到红灯。我们怎样才能让低头族更加安全地过马路?”“夏天,人们出门经常忘记关窗户,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新型窗户,实现自动开关……”在学校的创造教育课上,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不禁让人拍手叫绝。

建校70年来,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承续红色基因,深耕创造教育,凝聚大爱力量,践行报国使命——创造沃土培育“红色”少年

  学生在一品书屋内阅读。

  “在课堂上,老师会用创造发明卡记录小组的创意,并在全班交流;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创造发明评价委员会,参与评价每个小组的创意,调动大家的创造热情。”学生王相智告诉记者。

  创造源于每个学生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经十一路小学不仅通过创造教育课程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还以创造为魂,积极建设开发课程体系,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学校每学期都有“创造教育月”,每年都有“创造教育研讨会”。学校会组织学生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遴选参加全校创意比赛,小选手的奇思妙想让观众惊叹之余又激发了更多创意。

  每年的“创造风采展”,都有数百名学生现场展示自己的创新作品。苹果智能汽车、芒果逍遥游汽车、水陆空智能汽车、可移动的房子、小于蜜蜂的飞机、微于小米的发动机、变化莫测的机器人,还有1+1可能等于几的辩论赛……创造风采展上,各类新奇的发明创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多学生在好奇、喜欢、体验中爱上了创新。

  记者了解到,在经十一路小学,几乎每一位老师都会参与到创造教育中。围绕创造教育,学校申报省级、国家课题或子课题9项,80多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73名教师参与编写了79万字的《创造,让每一个生命更精彩》校本课程,并出版发行;由32位骨干教师参与编写的6册《大爱无边》创造教育学习资料(学生版)也正式出版。教师人人参与,为学校的创造教育注入了不竭的源泉,也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还以创造教育为抓手,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变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创造主体,并逐步构建起“253创新思维培养模式”,即20%的精力,让学生独立研究;50%的精力,让学生带着想法或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思维碰撞;30%的精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骨干教师运用此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目标达成度达到99.7%;‘253’模式也因操作简便、教学效率高而在经十一教育集团内进行了推广。”学校副校长刘震告诉记者,创造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好比一池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便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当创造思维根植于师生内心之后,创造教育呈现出的创新热情也就在情理中了。”学校校长胡涛表示,教师的教学,视野是开阔的;学生的学习,思维是灵动的;创造的空间,是无限开放的,学校也就实现了让师生人人都能“出彩”的“小目标”。

  要打造“创造”品牌,关键要建立适宜创造、激励创造的学校文化。于是,学校开始从“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创造校园”三个维度去创新学校文化。

  为什么要建设“人文校园”?经十一路小学给出的答案是,人只有被尊重、被关注、被赏识,才会主动为团队去创新。所以,学校积极推广赏识教育,要求领导每学期要为分管的教师至少提供一次成功体验,教师每个月要为所教的学生至少提供一次成功体验。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安全的心理条件下,放飞思维,主动创新。

  多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营造“书香校园”至关重要。10月25日下午,经十一路小学二楼一派热闹的景象,学校重装升级的图书馆——一品书屋正式开馆。

  “全新的图书馆是学校送给孩子们的校庆礼物,从前期图书馆名字的征集到最后整个开馆活动的设计,全部是由孩子们主导完成的。”学校大队辅导员金珊介绍。

  自2007年开始,学校坚持开展班级读书会,15年来开展读书会1200余节,每个学期第一周定为班级读书会公开展示周,至今已积累优秀课例180余节。学校读书会呈现出了主题明确、功能各异、充满创意、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形成了班级读书会的不同范式。

  “孩子们在阅读时边读边思、边读边创,通过阅读课程的不断深入和优化研究,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向了阅读自觉的美好境界。”学校教学管理部主任胡良鹏介绍。

  学校建设“创造校园”时,则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创造力,每个学科分析其定位与作用,引领学生科学认识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每一个身处其中的教育人都可以向阳而生,长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姿态。学校将致力于以合作学习夯实双基、涵养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形成植根于学校办学理念的‘253创新思维培养的精品好课堂’。”胡涛告诉记者,学校将以“人人都育人、课课都育人”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着力点,激活教师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思考,进一步擦亮红色教育与创造教育特色品牌,让每一位师生在校园内享受到书香的芬芳、创造的乐趣、人文的情怀。(文/本报记者 史春勇 摄影/本报记者 梁大磊)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