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名士:我们不是背诗词的机器

2022-09-30 11:14:49

来源: 舜网-济南时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李清照哪首诗词里包含‘梅花’且诠释了她的早年、中年、晚年?”“铜雀台在哪里?”“谁设计的天安门?”……近日,2022年度济南市“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市赛举办,来自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姜灵晰与陈俊睿斩获中学组冠亚军。

  国学为体。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自小接触国学、学习国学、爱上国学,参赛选手告诉记者,这次市赛不仅收获了奖项,成长中与国学相伴,扩大了知识面,改变了思维方式,也丰富了生活体验。

  本次市赛,山东省实验中学姜灵晰、陈俊睿、张沛然、王乾戌等四位学生进入决赛。据山东省实验中学团委副书记任兴华介绍,市赛分小学组与中学组,竞争激烈。想要闯进决赛,要通过才高八斗、飞花令、一鸣惊人、诗词接龙等诸多关卡,今年的决赛分常识题与创新题两部分,考查选手的知识掌握,也考查才学。

  自小接触国学,知识储备量大,有比赛经验,是能在市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的共同特点。

  提到决赛,四位参赛学生用“胶着”二字来形容。“30人参赛,采取积分制,从早上9点比到了下午6点。”学生们说,题目涉及的知识面广,且很灵活,考验应变能力。“李清照哪首诗词里包含‘梅花’且诠释了她的早年、中年、晚年?”“铜雀台在哪里?”“谁设计的天安门?”……很多类似题目超出了学生们平时的知识储备,很多学生也没想到“国学”包纳的范围会这么广,即使是挤进了决赛的高手,在面临这些题目时也蒙了,所以,要在市赛中走到最后难度可想而知。

  夺取冠军的姜灵晰告诉记者,她能胜出,一个是源于好心态,此外,应变能力也很重要。“如果一开始就抱着一定要拿个名次的心态肯定就获不了奖了,因为比赛时长太长了,而且大家都是高手,稍有失误就被淘汰了。”此外,姜灵晰认为,有大量的国学知识储备只是基础,不能只是背诵诗词的“机器”,需要有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就靠平时的训练。

  摘取亚军的陈俊睿也提到了应变能力,在初中时他也曾参赛,当时卡住他的是“即兴创作”,上高中后,他在“东星诗社”社团中与同学的交流与碰撞,让国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能背也能写”。

  比赛是一个契机,国学吸引学生的绝不只是在比赛中获取一个名次。

  “国学涵盖的方面要比我们了解的多得多。”如姜灵晰所说,虽然在比赛中学生们遇到的很多题“超纲”了,但这也提醒他们,国学的内涵不只是诗词、民俗,建筑学、天文学等知识都是国学的内容。

  在比赛中会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生们也发现,很多国学爱好者都是理科生,这也让他们明白,知识是跨越学科的。王乾戌还会把一些诗词的词句加入化学知识,让更多的人通过诗词了解化学。

  比赛外,学生们说,其实自小开始接触国学,在学习国学的同时,除了能助力文化课成绩提高,更重要的,潜移默化中,国学已经变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们对国学的研究也会由一句诗词辐射开,去研究背后的历史人物、事件。“会让我更具哲学思维。”王乾戌说。张沛然提到,从了解不同的诗词流派、各种历史纷争中,让她对事情的理解不至于一个层面,思维更具包容性,看待问题也更多元。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赵世彩)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