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童心 丨“光影艺术”邂逅童真创意

2025-07-07 17:30:33

来源: 舜网

责任编辑:李欢

  在济南市平阴县,一座以“玫瑰”为名的镇里,丽景幼儿园的孩子们正用稚嫩的小手,揭开一场穿越千年的光影对话。“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宋代诗人释惠明笔下的皮影戏,在丽景幼儿园的课堂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皮影戏凝聚了中国民间智慧与美学,是中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光影艺术的活化石”。它以兽皮或纸板雕刻成人物、动物等形象,通过灯光投射在白色幕布上,配合音乐、唱腔和表演者的操纵,讲述故事。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将地域文化融入非遗课程,是丽景幼儿园的匠心所在。以“翠屏山下的传说”为文化纽带,将平阴玫瑰特色与非遗技艺融入趣味教学游戏中。孩子们聆听刘郎与翠屏的浪漫故事,了解玫瑰花开的由来,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课堂上,老师们带领孩子们从画稿描摹开始,一步步体验皮影制作的精妙,描轮廓时屏息凝神,打孔定位时小心翼翼,覆膜组装时欢呼雀跃。薄薄的皮影在孩子们手中化作山间的仙子、勇敢的樵夫,当灯光穿透彩绘的皮影人物,幕布上流淌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一代人对文化的守护与创新。

  从一堂皮影课出发,我们看到的是“五育融合”的生动实践,智育在故事解读中萌芽,美育在彩绘雕刻中绽放,体育在团队协作中扎根,德育在传说寓意中沉淀,劳育则贯穿制作全程。更可贵的是,非遗传承的“活态性”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皮影戏不再只是博物馆的陈列品,而是孩子们口中改编的童谣、笔下的造型,这恰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密码,也是非遗传承的星火燎原,更是教育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凝视。在这光影交织的课堂上,孩子们终将懂得:传统文化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可以握在手心的星光,照亮来路,也照亮归途。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丽景幼儿园的实践,为乡村非遗教育提供了生动范本。这里的孩子们用指尖触摸文化的温度,当传统文化面临断代危机时,教育者以匠心将其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童年体验。鲁迅先生曾在《社戏》中怀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或许,今日这些与皮影为伴的孩童,长大后也会在某个月夜,想起幕布上跃动的光影,想起翠屏山的故事,继而成为文化长河中的摆渡人。而教育的力量,正是让每一代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夜好戏”!

  这里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有自制的皮影人物;没有专业的戏班,却有童声演绎的翠屏山传说。当非遗皮影戏邂逅家乡故事,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作者:姜舟   编辑:李欢   值班主任:李欢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