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六里山小学有了“香山农场”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营造热爱劳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汗水与收获,济南市六里山小学“香山农场”正式开播。学校在操场上开辟出专门的种植区域,以班级为单位,为同学们提供耕种的机会。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学校的劳动课程涵盖一年四季的美好。
学校农场的建设得到了同学们和家长的一致赞同,孩子们与家长一起行动,积极为农场设计名称和logo。经过评选,有11名同学荣获优秀设计者的称号,学校为他们隆重颁发了奖状和香山币。
校园农场之所以命名为香山农场,是因为学校在小香山脚下,和学校成为一个整体,由此也可以看出同学们和家长已经不知不觉将小香山融入学校的教育之中。
logo周围的蓝色表示蓝天,中间的白色表示白云,后面的山代表小香山,前面的土地代表学校的劳动基地,金色的麦穗代表丰收。
金色的太阳普照大地,大自然中的小香山生机盎然,山下的校园农场充满活力,同学们用手中的劳动工具挥洒汗水,收获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
学校的“香山农场”正式剪彩启用,仪式感满满,让劳动教育以一种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劳动不只与汗水和辛苦相关,也与美相连。劳动者是美的,劳动的场景是动人的,劳动的果实是甘甜的。两位同学带来原创诗歌《古诗词中话劳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是一首陈旧的歌,是一幅唯美的画,更是勤劳者的心灵之歌。
为使”香山农场“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学校副校长杨玉芝发布了”乡土课程实施方案”,将乡土课程融入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中,包括乡土种植、乡土历史、乡土文化、乡土风俗等方面,通过香山文化、泉城文化的资源开发和地方课程建设,从“乡土特质、社会品性、泉城精神”三个层面和“知、行、情、意”四个维度构建起“乡土育人”模型,努力形成“通天气、接地气、有人气”的地方课程实践新范式。
为进一步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深化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学校聘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基地管理中心张建锋主任为学校的科技副校长。
学校刘洋校长在讲话时,倡导全体师生利用香山农场平台,推行劳动教育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学校将要推进的“乡土课程”,和家乡泉城济南文化相结合,形成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希望学生们做有“责任感”的香山少年,有“体验感”的香山少年,有“科研感”的香山少年。让香山农场成为同学们研究的平台,在有设计感的乡土课程中,提高自己的研究力,利用资源,不断成长。
嘉宾们和孩子们一起参观校园农场,为学校赠送了幼苗,并现场进行了农耕小课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为让校园农场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前期学校做了充足的准备。班主任老师抽签确定自己农场的位置,和孩子家长一起给劳动基地命名。
农场分配之后,孩子、老师和家长亲手播下一颗颗种子,亲手种下一颗颗幼苗。每一块小小的土地前,无论是早上,还是下午,总有一双双小手在浇水、拔草;每个课间,总有一颗颗小脑袋去瞅瞅自己的蔬菜、花卉有没有长高。孩子们播种的不仅是种子,也是他们的希望。一年级小朋友好奇地问:“为什么这些冒出的小苗看上去都长得差不多呀?”老师耐心地告诉他:“因为它们现在还是小宝宝啊,等它们长大了你就能看出不同了。”大自然中的课堂和教室内的课堂可真不一样呢。
孩子们在小农场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地面,扬起小铲子一起刨地、挖坑、栽种、浇水,开启了辛勤又快乐的耕种。一扬一刨一撒之间,感受农民伯伯种地的辛劳,即使扬起的土弄脏了手,汗水湿透了衣衫,也遮不住孩子们脸上的笑容。
六里山小学香山农场的启动与使用,体现了学校“劳作知人生,实践长才干”的劳动教育理念,让同学们体会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弘扬劳动之美。今后,学校将持续探索新的劳动教育模式,在“乡土课程”的引领下,增强教育实效,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记者 史春勇)
编辑:冯子莹 值班主任:田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