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竞赛精细化管理彰显公益属性 回归本质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明确中小学生社会竞赛活动若干管理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旗帜鲜明地要求各竞赛落实“零收费”政策,严禁办赛单位向学生家长收取费用来举办竞赛或考试活动。广东省这一举措有利于净化教育生态环境,对规范中小学竞赛活动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规范中小学竞赛活动高度重视并出台多项政策。自2018年9月《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印发后,教育部连续三年公布通过审核的竞赛清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于2022年3月发布。《管理办法》提出,要从严控制、严格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还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参照制定区域内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负责区域内面向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的管理工作。近几年,山东、浙江等省份相继发布中小学生竞赛“白名单”,对区域内中小学竞赛实施精细化管理。教育部曾多次在中小学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政策中强调竞赛活动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原则,要求各地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广东省教育厅《通知》提出的“零收费”要求,正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回应。山东省在面向中小学的全省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中,也曾明确严禁各类竞赛组织方向学生、学校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营造健康、公平的竞赛环境,让竞赛回归其育人与选才的本质。
但从部分地方的情况看,竞赛收费乱象还是屡屡发生,且呈现形式多样、隐秘性更强的特点。今年1月,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公安部刑事侦查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提示,指出“大师赛”“希望杯”“华杯赛”等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但这些“杯赛”的组织者在政策严控之下仍散布“竞赛获奖有助升学”谣言,打着“研学旅行”“冬令营”等幌子,暗中组织考试,并利用微店或团购链接等隐蔽方式收取报名费用,骗取家长钱财,并通过“黑竞赛”制造并贩卖教育焦虑。
还有部分违规竞赛存在“卖奖”的恶劣行为。这类竞赛将奖项明码标价,完全无视学生的真实竞赛水平与表现,只要学生缴纳足够费用,就能轻松获得相应奖项。如某个打着“中国”旗号的青少年儿童书画摄影活动,其评定等级的过程极为随意,参赛学生几乎均可获奖,并且还为获奖学生提供预订不同价格奖杯、牌匾等服务,更为严重的是,经查询其主办单位根本不存在,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欺诈行为,是通过“卖奖”大肆敛财。这些乱象不仅给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还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严重破坏了教育领域公平竞争的健康生态,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广东省教育厅此次在《通知》中明确“零收费”的举措,为规范中小学竞赛活动提供了有益示范。它明确了竞赛活动的公益属性,促使竞赛组织者回归教育初心,专注竞赛内容与组织质量,为人才选拔打造科学公正的舞台,引导竞赛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有助于优化中小学竞赛生态环境。
广东的“零收费”做法值得大力推广。一方面,各地可以借鉴广东的做法,并结合当地实际,出台更为清晰明确且具可操作性的竞赛管理规定,界定“零收费”涵盖范围与标准,细化违规处罚细则;另一方面,借助教育部门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学校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零收费”竞赛的价值与规范,提升社会知晓度与参与监督的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违规竞赛的良好氛围。
从源头上规范中小学竞赛乱象,要从不断深化评价和考试招生改革入手,特别是要在学校招生和升学选拔中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进一步弱化竞赛成绩在学校招生和升学选拔中的权重。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扭转竞赛功利化倾向和“黑竞赛”滋生蔓延,更好地维护考试评价的科学、客观和公正,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为我国基础教育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期待广东的“零收费”政策能够推而广之,让中小学竞赛活动在公平规范的轨道上稳步前行,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助推人才选拔的有益平台。
编辑:刘克 值班主任: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