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离散文物数字“聚首”

2024-02-28 11:24:19

来源: 《环球》杂志

责任编辑:孙亚迪

让离散文物数字“聚首”

2022年6月30日,观众在参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嘉兴特展

  中国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许多流失文物甚至被分割收藏于世界多地。在回归不易的情况下,现代科技的进步,让这些离散于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有可能通过数字技术的方式“聚首”,并在原境重现。正如一些专家所说,尽管这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却能让公众对当时的文化艺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更完整的认识,并为与此相关的文化艺术学术研究带来新的可能。

  17年的古画“聚首”工程

  清朝乾隆皇帝曾将宋摹《女史箴图》以及三件相传为李公麟作品的《蜀江图》《九歌图》和《潇湘图》定为“四美”,珍藏于紫禁城建福宫的静怡轩。今天,除《九歌图》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外,其余“三美”都流失海外,散落在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睢阳五老图》以北宋家住睢阳的五位德、才、寿兼备的重臣为原型而绘制,历代名人大家不断为之题跋作序、写诗、复制、装裱,使之成了一部中国名画小史。民国初年,五老图及部分题跋被分割后辗转出售,流散海外。如今,《睢阳五老图》分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耶鲁大学美术馆等,部分题跋藏于上海博物馆。

  五代南唐宫廷画师周文矩的《宫中图》原为绢本长卷,用白描的方式描绘了80位后宫妇人生活片段,如抚琴、梳妆、画像、嬉戏等。民国初年,此画作被盗卖出国,由巴黎古董商裁成数段卖给欧美藏家,如今分藏于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地。

  像这样四散分离的中国古代绘画,还有很多。一个长达17年的项目,使它们有了重新聚首的机会。17年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项目组先后三次开展全球范围内的中国古代绘画藏品图像搜集工作,与海内外有关文博收藏单位反复协商沟通,往来通讯、信函数以万计,实地奔波数十万公里,使散失海外的绘画精品,通过高精度数字化方式“回归”。

  2022年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后在两个重磅展览中亮相:北京展览馆展出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览中,通过“大系”出版物调色样稿,中国国家博物馆《九歌图》与其他“三美”共同展出,《睢阳五老图》与题跋完整汇集,观众得以有机会一睹全貌风采。还有一些流散在海外的古画,直到入编“大系”才第一次以高清图像为人所见,如大英博物馆专门为“大系”拍摄的数百件敦煌藏经洞出土绢画。

让离散文物数字“聚首”

演员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礼佛台演绎《文昭皇后礼佛图》

  其中,《女史箴图》唐摹本的拼合,历时10年之久。《女史箴图》原作已经遗失,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般被认为是1400年前的唐代摹本。该作画心有12段,如今存世的9段风化严重,且画心、题跋及清代画家邹一桂绘《松竹石泉图》被分成三卷装裱。从2012年起,项目组与大英博物馆反复沟通,直到2020年夏,才收到英国大英博物馆发来的《松竹石泉图》高清图像。之后,图像编辑将《松竹石泉图》与《女史箴图》前卷的数字图像拼合在一起,《女史箴图》实现了首尾相连。

  目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还有部分海外文博机构和私人藏品暂未纳入;一些尚存断代、真伪等争议的入编作品,有待进一步研究;大量古代壁画、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也亟待数字化采集、利用。

  从海量书丛中发现合璧“遗珠”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一栋小楼里,另一项让古籍“回家”工程已进行了6年。“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于2017年4月启动,2018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旨在将境外所藏中华古文献的全部情况调研摸清,进而对中国大陆缺藏的品种和版本进行复制、出版、整理和综合性研究。

  截至2023年6月,项目已在海内外组建起255个专业团队,共计900余人参与。工程首席专家、山东大学讲席教授郑杰文介绍,这一工程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境外中华古籍调查编目和复制影印、境外中华古籍精华点校整理、汉籍与汉学研究和数据库建设。按照计划,合璧工程要完成约9000种境外汉籍珍善本及其他中华古文献的复制或数字化扫描工作,从中遴选影印出版约2000种,点校整理约200种。

  汇总海外藏书机构中华典籍目录的调查编目团队负责人单承彬教授,把他的工作形容为给古籍“上户口”。他说,编目时既要知道国内现存古籍,也要了解国外流散汉籍,两相对照才能去芜存菁,发现需要复制回归的中华古籍。目前,全国有近3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派人参与调查境外汉籍,已接触海外约2000个藏书机构。团队成员们需要在海外藏书机构找到汉籍并进行详细信息登记,经过初核、复核、初选、复选,才能确认是否具备复制回归的价值。

  这是一个从海量书丛中发现“遗珠”的过程。俄罗斯藏宋代刻本《淮南鸿烈解》、英国所藏记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福次咸诗草》稿本……精挑细选之下,一批珍稀中华典籍以复制的形式,回归到诞生地。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唐子恒是合璧工程精华点校团队的专家,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海外古籍的校对出版工作中。“我几乎每天都是早上5点多起床,一天看六七个小时的书稿。”唐子恒说,海外中华古籍复制回归后,需要经过专业、精细的校对,才能成为可信可靠的学术研究资料。团队采取五轮审校机制,最大限度消除可能存在的差错。目前,精华点校已立项汉籍130种、完成校对60种,第一批校对的14种海外回归古籍已出版问世。

  “一些宋元时期的古籍已经临近寿命极限,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找到并且复制回来,可能它们就在历史长河中自然消亡了。”陈肖杉说。目前,合璧工程已调查境外1988家藏书机构,基本掌握了境外汉籍存藏情况;正在开展554家藏书机构的汉籍版本目录编纂工作,已完成36万部境外汉籍的鉴定编目。团队从中发现了1900多种中国大陆缺藏的珍稀汉籍,并已复制回归1600种。

  数字化原境还原与再现

  《帝后礼佛图》是中国石窟中唯一等身高的帝后礼佛图浮雕,原作刻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内。上世纪30年代这组浮雕遭盗凿分割贩卖,从此流散海外。如今,《魏孝文帝礼佛图》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而宾阳中洞的墙壁上则留下了无法弥合的斑驳凿痕。

  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贾濯非第一次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看到《魏孝文帝礼佛图》,它被摆放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几乎每个参观者都会在它面前驻足、惊叹。“由于盗凿时破坏严重,很多人物只剩下头部,空缺的部分没做修复,整个浮雕的气韵都是断开的。”贾濯非说,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文昭皇后礼佛图》不仅缺了三分之一,修复痕迹也过于明显,造型和风格与原物差异较大。

让离散文物数字“聚首”

工作人员在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内对《帝后礼佛图》雕刻壁面残迹进行数字化扫描工作

  贾濯非随后来到龙门石窟,看着宾阳中洞斑驳的残壁,与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一拍即合。“我们只有一个想法,这样的民族瑰宝,应该被完整地呈现。”

  其实,早在2015年,龙门石窟研究院就与哈佛大学、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开始了数字技术合作。2020年开始,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西安交通大学造型艺术中心、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共同开展了包括《帝后礼佛图》在内的离散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和实体复原项目。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仅残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就用了半年时间。更困难的是,由于国外的两块浮雕经过拼接和加工,残块不能跟现有的残壁进行对接。工作人员需要通过老照片和残壁的共同点进行定位,利用数字技术把《帝后礼佛图》轮廓位置进行还原。

  在海外流散文物回归困难很大的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与此相关的文化艺术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现在,贾濯非领衔的三维造型艺术现代数字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组建了一支致力于海外流散文物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队伍,在研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北京智化寺海外藏藻井的数字化原境还原研究”“昭陵六骏造型复原及原境再现研究”“广胜寺壁画数字重构研究”,等等。

  “文物数字复原可能不是一个最完美的结局,但却是现行条件下较好的选择。”史家珍说,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研究好、复原好、展示好,让公众对当时的文化艺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编辑:孙亚迪   值班主任:田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