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出炉几家欢喜? 填报志愿:"热"专业,"冷"思考
摘 要:日前,2016年的高考成绩新鲜出炉,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同时,选专业填志愿的难题又摆在了考生、家长的面前。高校专业如何确定,影响专业冷热有哪些因素,专业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如何平衡?成为他们关注的问题。
热门冷门的说法,我觉得大家一定要清楚,这永远是一个‘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现象,大概10年一个起伏是正常的,冷热在不断转换。能走多远不取决于你从事了什么行业,而是努力程度。”
主修加辅修调节专业需求
某在京高校大二学生王珲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对转专业要求很严格,只有现专业排名前5%的学生才能参加转专业考试。“热门转冷门容易,冷门转热门很难,想调专业的人往往没有资格,选专业最好一步到位。”
面对供需之间的矛盾,马陆亭认为,英美高校主修(major)和辅修(minor)的做法可以借鉴。“除了主修外,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就业需求选择不同的辅修计划(minor programme)。学科的老师只负责自己的长项即提供课程,现有专业则可以由学校通过主修、选修、模块的方式加以调节,这就为学生根据市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调整自己的学分、课程比重提供了保障。”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表示,过于狭窄的专业化思路不符合高端人才的培养规律,应继续推进大类招生,通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才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马陆亭则提倡不同高校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培养道路:“重专业和重能力都有道理,所有学校一律宽口径或者窄口径都不利于整体就业,理想状态是不同高校找到不同的培养方向,重理论还是重实务、复合型还是专业化取决于高校的自主选择。”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