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教育新闻  区县教育  
中考新闻  高考新闻  
名校会课厅  专题活动    
名师大讲堂  教育论坛
小学新闻  初中新闻  幼教新闻
高中新闻  职专新闻  名校展示
资 讯 互 动 校园动态

自杀低龄化 如何发现孩子的求救信号

http://www.e23.cn2015-03-21 09:37:11广州日报

    摘  要:最近,来自英美的调查发现,自杀现象越来越低龄化的问题,正在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春季是自杀高发期,一年之计始于春,而人生本色艰难,因此也是心理压力容易爆发的时期。放假之后的孩子们再次开学,不得不重新面对来自学校学业的压力,也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记者采访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余金龙主任,教家长贴近孩子的内心,及时发现和驱散孩子内心的阴影。

  最近,来自英美的调查发现,自杀现象越来越低龄化的问题,正在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春季是自杀高发期,一年之计始于春,而人生本色艰难,因此也是心理压力容易爆发的时期。放假之后的孩子们再次开学,不得不重新面对来自学校学业的压力,也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记者采访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余金龙主任,教家长贴近孩子的内心,及时发现和驱散孩子内心的阴影。

  自杀低龄化成全球性问题

  儿童与青少年的自杀问题,正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最近,英国频频传出儿童自杀的消息,有孩子在上吊前在自己胳膊上刻上“Hate”(恨)、“Fat”(肥胖)这样的字眼。英国专家发现,在英国,15~24岁的女孩最容易出现自残和自杀的行为。美国新近公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美国年轻人持枪自杀案件数量的增加,目前自杀取代了他杀,成为导致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车祸。而在中国,已经有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也警告自杀问题低龄化的严重性。

  孩子想用外表的痛苦压住内心的痛苦

  记者采访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余金龙主任。在他看来,孩子采取自残行为,往往是想用外表的疼痛压住内心的痛苦,这也是他们自残时不觉得伤口疼痛的原因。他们对生命缺乏敬畏感,对死亡的含义和死亡的后果大多没有认真去思考过,并不了解甚至想都没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家庭带来多么巨大的伤害。孩子通常要到10岁左右才会对自杀的后果有所害怕。“现在小升初的孩子,比较多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媒体也报道过,有孩子面对考试压力,因为学业问题跟家中长辈吵嘴,一冲动就直接从阳台纵身跳下了。”余金龙说,“冲动型的自杀行为在中国占的比例比较高,尤其是农村地区。追究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来自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压力和困扰,家庭方面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关系不和;二是孩子抗压能力差,承受不了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这通常跟家里过于宠爱、过于保护有关;三是从小被宠惯了,一旦到一个不以他为中心的环境中,就不适应了。如果有人不顺着他,不照顾他,就觉得世界对他太不公平。如果周围稍有对他不好就很生气,就要报复。自杀在某种角度看也是一种报复;四是没有责任感,不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教育。而家长们往往是只看中学习成绩,没有真正培养和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五是社会变革巨大和快速工业化,破坏了原有的价值和信仰体系,新的价值和信仰体系又尚未建立好,导致年轻人心灵空虚,存在缺乏价值感。六是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增多,特别是抑郁症、焦虑症等。

  双向抑郁,青少年高发

  余金龙指出,除了冲动型的自杀,是因为抑郁症,尤其是双相抑郁问题引起的。“双向抑郁,本来就是青少年高发的心理疾病。在其中,确实女孩的抑郁、焦虑和双向障碍比较多。因为痛恨自己肥胖而引发的自杀事件,很可能是一个双向抑郁的孩子。这种孩子的自杀率非常高,往往有进食障碍,在意自己的体形,在乎周围人的评价看法,或者会有网络依赖。他们一旦有自杀的念头,往往很难动摇。所以很多抑郁症孩子的自杀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跟那些一时冲动的孩子不同。”余金龙说,“病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或许会有基因的原因,而造成五羟色胺分泌减少;也有后天教育的原因,家长和老师不科学的教育导致孩子过于追求完美。”

抑郁症问题已经越来越多被普通公众认识。同样的,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量也已经越来越大。“过去十年间,抗抑郁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作者:李文   网络编辑:亢倩茹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