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外国语学校立足学校外语特色,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 七国语言演绎中国故事
摘 要: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子用七国语言讲述制作的中国战“疫”故事《铆起》微视频,得到共青团山东省委微信公众号、济南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等转载,在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的同时,也生动展现了济外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并将学校改革创新亮点项目“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初衷展现得淋漓尽致。

学校组织“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汇演活动。
“武汉,铆起。中国,铆起。”“Rise up tenaciously,against all difficulties.”……2020年3月,济南外国语学校学子用七国语言讲述制作的中国战“疫”故事《铆起》微视频,得到共青团山东省委微信公众号、济南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等转载,在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的同时,也生动展现了济外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并将学校改革创新亮点项目“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初衷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0年初,立足学校外语特色,济外正式启动“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项目。项目创新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使其更加有温度、有实感、接地气,用活泼而生动的方式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具有中华根基、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和平台。
七种语言“传递中国声音”润物无声助力学子成长
济南外国语学校图书馆有个特别的展区,展区内摆放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济外故事”,“诚信之缝”“因爱而生”“绿风行动”等23个济外故事既是济外学子践行“捐赠赠与”等七项文明的见证,更是济外学子在校园里实现学识和人格共提升的表现。每一个“济外故事”实物上,都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可自主选择中、英、德、法、西、日、俄七个语种的故事讲解音频。七个语种的讲解音频,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翻译、录制完成的。
用外语讲述“济外故事”,可谓真正体现了济南外国语学校的语言优势。作为一所外语特色学校,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更要以中华根基为本。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外国语学校,学校开设有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六个语种的课程,聘用了40余位外籍教师。学校开设国际课程项目和非通用语种出国项目,每年有近400名学子出国留学。基于此,一方面,学校面对着如何对外籍教师和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学校拥有较丰富的师生资源,可以打造一系列有品质、有内涵的“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课程、活动和产品。
学校启动“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项目后,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校本化,把特色项目与本校语言优势创造性结合,用活泼而生动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项目负责人、学校党委书记刘汉路强调,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通过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校的思政教育更加有温度、有实感、接地气。2020年以来,学校组织实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项目,用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种外语讲述中国故事。
七项活动竞相“绽放”让学生从中乐学善学
“‘讲’好中国故事,重点不在于‘讲’的形式,而在于通过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刘汉路强调。回首2020年,在“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项目的推动下,七项活动竞相绽放,多维度传递,越来越多的济外学子在活动中受到启发,越来越多的济外学子参与到传递“中国故事”的队伍中。
在网上点击量飘红的《铆起》短视频如今看来依旧感人肺腑;校园图书馆被翻译成7国语言的“济外故事”,已成为济外学子的校园必打卡场所。除此之外,学校开设的“用外语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等系列课程已经开展了15节,其中焦芳老师的《老子的“无为”说》、赵阳老师的《孔子的“仁、礼”学说》两节中国文化英语课被“学习强国”平台教育频道选用,作为精品课程面向全国推广。
而在去年年底学校推选出的“2020济外的感动瞬间”中,用七国语言播报天气预报位列其中。相比于平时的中英文天气预报播报,毕业前一天晚上高三毕业生的七国语言版天气预报是“升级版”,同学们分别用汉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播报,七国语言播报天气预报是济外传统毕业节目,也是特色节目,同学们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告别母校,既是对自己所学复语的一种展示,更是一种校园文化的传承。这则视频在学校官方抖音账号“济外团委”播出后,迅速走红,登上微博热搜榜,并被新华网等各大媒体转发。
去年6月学校举办了首届“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汇演活动,表彰在手抄报、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中涌现出的优秀选手。优秀作品的作者与外籍教师一起采用创新外语相声表演、外语演讲、外语戏剧等形式,讲述战“疫”行动中的感人事迹和动人事件,演绎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魅力,学校外籍教师担任现场评委并进行点评。汇演活动通过学校微博同步直播,将校园内的中国故事分享变成了一个个展示中国精神的窗口,当天微博直播全球点击、观看量达5万人次。用“故事”延伸“守护”向世界传递“中国温度”
眼见1月份即将过半,不少济外的“小书迷”们又在开始等待杂志更新。“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电子半月刊《TALES OF CHINA》至今已经成功推出10期。“不仅在校生从后台平台看,还有不少遍布在世界各国的济外学子登录阅读。
据了解,学校成立多语种国际化学生记者团和融媒体编辑团队,由具有党报党刊丰富采编经验的党员教师,带领学生推出用英、日、俄、德、法、西多种外语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子半月刊《TALES OF CHINA》,刊物设有“时政”“人物”“文化”“观察”等栏目,聚焦传统故事、红色故事、改革故事、时代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微博、校内外电子大屏、电子班牌等定期推送。
去年疫情居家学习的时间里,学校组织师生与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友好学校师生进行战“疫”主题故事交流,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战“疫”情况打开一扇真实、善意的窗户,一封封远程作文、漫画笔记,济外学子用笔、用心记录这特殊的时日,与千里之外的外国朋友成为比邻好友。
除却故事输出,将创造性思维融入文化产品的文创作品,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学生们打造了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原创文化产品。例如,以“山海经”系列为例,产品有笔记本、书签、文件夹、信纸、T恤等。文创产品制作完成后,同学们自主组织产品发布会,并进行直播,由主创人讲解创作思路,现场进行预售,并将最后所有收入,全部用于捐赠。
正如各色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那般,“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彩不断升级,越来越丰富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在这个为学生搭建的展示平台上竞相绽放,这项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不仅仅使学生们的语言特长得以展示,更推进了学生全方面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学校实现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本报记者孙墨琦通讯员包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