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研,你准备好了吗?
摘 要:从上周六开始,长清大学城某高校大四学生王晴的大脑便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有时甚至要持续到凌晨。对她而言,考研倒计时77天的数字无疑是令人紧张的,但还好,她对于这种“痛苦”现在还比较淡定。因为考研,熬夜、失眠对她来说已是一种常态。于是,在打开网课视频,看了一节专业课后,6点半左右,她像往常一样抱着书去了图书馆,开始了一天的复习……

2021考研学子在分秒必争地进行复习。(张展铭摄)
从上周六开始,长清大学城某高校大四学生王晴的大脑便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有时甚至要持续到凌晨。对她而言,考研倒计时77天的数字无疑是令人紧张的,但还好,她对于这种“痛苦”现在还比较淡定。因为考研,熬夜、失眠对她来说已是一种常态。于是,在打开网课视频,看了一节专业课后,6点半左右,她像往常一样抱着书去了图书馆,开始了一天的复习……
选择重新规划自己人生扩招也要看到竞争依然激烈
“网上报名就这样开始了,还有不到80天就要开考,现在一想就很紧张。”10月10日20:15左右,王晴已在学校一间自习室上了2个多小时的自习,趁休息的时间,她在网上进行了2021全国研究生考试的报名。
据她介绍,自返校后,只要没有课程,她一般都会早上6点半准时出宿舍,在校园内离食堂不远的凉亭里背两个小时英语单词后,去食堂吃饭,然后来到图书馆做英语阅读理解和写作;中午12点左右,她会去食堂吃饭,饭后再回到图书馆,休息半个小时后开始复习政治;下午5点多去吃晚饭,随后再回到图书馆看专业课,直到晚上10点半回宿舍。
据了解,王晴正式决定考研是在今年3月,在经历了一个超长寒假后,她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考量。“在大三时父母就一直让我考虑考研,但因想尽快工作进入社会,自己是很不想考的,可在这个假期中,看到一些企业因为疫情受到了影响,这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觉得有必要进行自我提升。”王晴说,自决定考研后,她的作息表里便只有背单词、背政治、学专业课。在暑假里,当其他同学逛街、聚会时,她都在家里进行着系统的考研复习。
除王晴外,记者还采访了多位正在备战的考研生,不少人表示疫情在家期间,他们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重新规划,考虑得更加长远。其中,便包含不少准备报考2022年全国研究生考试的学生,虽然离考试还有一年多,但他们已开始频繁在微博、知乎等平台咨询明年考研的相关问题。“提早准备无疑是件好事,早点准备,准备越充分,‘上岸’的胜算越大。”
记者了解到,如今不少考研生之所以选择考研,除了对自己的专业很有兴趣,想深入学习外,还有不少是为了提升学历、更好地找工作。根据今年6月省教育厅发布的《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研究生的平均月收入达到5744.69元,本科生为4541.03元、专科生为3809.16元。“我去年没有考上,今年准备再考一年。”目前在我市一家国企工作的刘欣然告诉记者,提升收入水平是其考研的重要原因。
同时,今年2月,我国宣布扩大202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增加18.9万人,也吸引了大量考生备战考研。“不能因为扩招就有所放松!”在王晴看来,虽然国家有扩招政策,但大学生还是应考虑自身考研的价值,毕竟“挑战”依然很大。“去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达到341万人,创历史新高。其中,山东报考人数居全国首位。而从近些年看,考研人数也一直快速增长,2018年238万,2019年290万,2020年341万,每年增长50万。根据相关预测,2021年考研人数会突破390万,大概率突破400万,所以对于我们而言,竞争依然很大,不能放松。”严禁违规拖延毕业时间 为“非全”提供平等就业机会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也作出批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批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9月22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记者在这份《意见》中看到,其明确了“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并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关键改革举措。
近年来,“考研热”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尤其是今年疫情下,如何让考生们更加愿意、放心去考研,更是备受人们关注。记者了解到,9月4日,教育部便印发《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明确2021年考研初试时间为2020年12月26日至27日(每天上午8:30- 11:30,下午14:00- 17: 00),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画板等特殊要求的考试科目在12月28日进行。
“因去年考试时间为12月21日至22日,所以今年考研时间等于推迟了一周。”在得知考试时间推迟后,不少考生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别提多开心了,有了更加充足的时间查漏补缺,相信上考场时的信心也会更加充足。”
而随着2021考研逐渐进入冲刺阶段,考生们还收到了两项“福利”,让他们的应考更加“信心满满”。其中,针对如今存在有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无偿为导师的项目工作等情况,教育部就对“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作出了回复并明确指出,将充分采纳“制定法律界限明晰的导师权责规定”“建立健全规范导师指导行为的制度机制”“构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等建议。同时,将开展以下工作:
要求培养单位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针对研究生教育特点,聚焦导师指导环节,要求导师正确履行指导职责,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等。
而针对前不久研究生因“非全日制”学历,在参加招聘时被“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的理由拒绝的情况,教育部也于近日明确表示用人单位应为不同的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落户机会,并且会尽快落实相关政策。
“之所以如今不少用人单位都不乐意承认或者录用有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员工,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一种误区,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学习时间不够,所以学历的含金量远不如全日制研究生。”今年备战“非全”的考生李岚浩称,教育部的这一政策,无疑为他们这类考生送去了“放心丸”。
“无论是从执行中央政策还是招贤纳士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都应该为‘非全’研究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其能够和全日制研究生一较高低。”我市一家从事IT行业的企业负责人黄琦表示,企业在用人方面一般都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如果对“非全”研究生就业歧视,而错失原本可以录用的优秀人才,也是企业经营的损失。因此“非全”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竞争不应是能否进入门槛的“资格赛”,而应使二者可以通过真才实学来一较高低。
努力保持良好备考心态 做一只持之以恒的“乌龟”
“还有不到3个月就要考试了,现在感觉还差距不小,咋办!”在一系列利好的政策下,如何更好地备战考试,在众多求学者中脱颖而出,已成为考生们更加重视的事儿。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在考试越发临近的情况下,部分考生情绪开始出现浮躁,对如何合理有效进行复习产生了疑问,甚至出现了对自己不自信的情况……
“保持心态是最困难的。”对此,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2016级学生,如今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一的王一诺表示,因为大家准备考研都很拼,也都很怕失败,一旦一套题做得太差或一道简答题背不下来时,就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这是很不利于备考的。“当心情非常低落时,可以多和同学一起谈心,同时也要坚信,现在发现不会的知识点都是幸运的象征,只要学明白了就会转化为考研的分数,这样心态就会慢慢平稳。”
王一诺称,考研虽然需要努力学习,但并不是要时时刻刻不休息的学习。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是考研的制胜“法宝”,不要总是怀疑自己,给自己产生不必要的压力;其次是认真学习专业课,以她了解,在专业课方面每个人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学好专业课一方面是可以提升初试成绩,提高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复试的压力;最后是不要轻视任何一门考试,尤其是英语和政治。很多考生觉得自己不擅长就对这两门学科“草草了事”,因此最后败下阵来。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多做总结,找命题人的出题套路。
“合理分散繁重的考研任务与精心计划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样来自山财大,如今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读研一的邹惠媛称。回想自己考研,她说为了增加生活的仪式感,她会专门买个小本子计划自己的学习任务,计划包括日计划、周计划和月计划。“越临近考试制定计划就越发必要,严格执行可以帮助自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学习,不会感觉手足无措,杂乱无章。”她还补充道,计划要切实可行,不能每天都完不成,这样很容易打击学习积极性。她自己不会把计划制作得太精细,那样会感觉很受束缚。
此外,邹惠媛还分享了有关考研必考科目英语的学习经验:“一定要注重单词的积累,常见的基础词汇一定要精背。要懂得熟悉词根词缀,有些单词不需要记得一字不差,知道词性、褒义贬义即可。关于阅读理解,要多做题归纳总结出题人思路。对于作文,整理自己的模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邹惠媛称,不要跟任何人比进度,与其做一只兔子,不如做一只持之以恒的乌龟。
而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19级研究生叶专也给出了自己的备考建议,在他看来,考研冲刺期是知识查漏补缺、综合提升的阶段。考前一定要自己先进行模拟考试,一是熟悉考试的感觉,二是看看自己在规定时间内能不能答完,以便可以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另外,重视历年真题也十分重要,“可以研究试卷结构、题型设置、题型大小、分数分布、难易程度、考试重点(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或深度发挥)等,通过解读这些潜台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命题规则和考研‘生命线’。”
(本报记者张展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