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实验题“陷阱”,见招拆招 历城二中仨学子化学奥赛夺金
摘 要:奥赛知识很难,为了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同学们经常相互出题。“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能出不一样的题目。”苏亚说,为此,他经常和李天睿、王天一等同学相互出题、交换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知识学得更加厚实和扎实,整个团队的化学水平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吃美食、运动等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解压方式。
王天一、苏亚、李天睿(从左至右)在做自主探究实验。
鲁迅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历城二中高三32班的苏亚、李天睿、王天一3名同学的化学竞赛之路,便是一条从无到有、从理想到现实、从兴趣到热爱的探索之路。近日,在“第33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暨冬令营”开营,苏亚、李天睿、王天一3名学生在本届化学奥林匹克决赛中均获得金牌。因竞赛成绩优异,苏亚已经被北京大学预录取。本届化学奥赛的难度怎样?他们是怎样成功走上“夺金”之路的?12月25日,记者来到历城二中对3名同学进行采访。
奥赛实验题多见“小陷阱”
“相比去年,今年奥赛的理论题比较简单,实验题要难一些。”苏亚说,不管是题量还是思考量,今年奥赛都比去年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中还不乏一些“小陷阱”,“比如一开始并没有告诉你要加多少水去溶解反应物,给出的只是反应物和产物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让考生自己推算一开始要加多少溶剂。如果第一步的溶剂没有加好的话,就会导致产物产得不多或出现其他状况。”对此,李天睿十分认同,“我们做的是一个氧化反应实验,氧化剂用的是过氧化氢,但是并没有告知滴加过氧化氢的量是多少,需要我们根据反应式和反应计量比进行推算。因过氧化氢和水的密度不一致,需要经过单位换算才能推出过氧化氢的用量。有一个同学的过氧化氢加少了,导致产物非常少,实验结果就不太好。”
据介绍,因实验过程复杂,原规定4个小时的考试延长至4.5个小时。苏亚、李天睿、王天一等三名同学全程冷静应对,“见招拆招”,最终夺得本届化学奥林匹克决赛的金牌。其中,苏亚已经被北京大学预录取。
三名同学此次能在奥赛中夺金,与自身对化学的兴趣、家人的支持以及学校提供的平台不无关系。“学奥赛不能耽误学习文化课,我们选拔奥赛学子的第一个条件便是要‘学有余力’;另外一个条件,便是学生要对奥赛有着浓厚的兴趣。”历城二中奥赛负责人岳善华表示,本次夺金的三名同学,都是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对奥赛兴趣浓厚,并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
“结构”图案激起化学兴趣
苏亚对化学的兴趣,是从化学竞赛教室黑板上一个个奇怪又漂亮的“图案”开始的。“当我第一次走进竞赛教室时,着实吃了一惊,它与印象中的教室完全不同,桌子奇特的摆放方式,给每个人留出了很大的独立空间;前后黑板上画着各种奇奇怪怪但又特别漂亮的图案。刘红梅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化学中极具代表性的结构,是师兄们画上去的。”苏亚说,从这时起,他对“结构”有了模糊的印象,也对那些能画出优美化学结构的师兄们,有了崇拜之心。
就这样,苏亚开始走上化学竞赛之路,他也从一开始连擦火柴都会害怕渐渐变得不畏惧任何化学实验,“备战奥赛让我知道,所有实验过程中的危险,都能通过规范的操作来解决。”
奥赛知识很难,为了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同学们经常相互出题。“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能出不一样的题目。”苏亚说,为此,他经常和李天睿、王天一等同学相互出题、交换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知识学得更加厚实和扎实,整个团队的化学水平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吃美食、运动等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解压方式。
多年来,历城二中英才教育成绩突出,2019年,在五大学科的奥赛中,历城二中共夺得9枚金牌,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十七名。自2010年至今,学校共获得国际奥赛金牌3枚、全国金牌42枚、全国银牌26枚,是全省获得国际和全国奥赛金牌最多的高中学校,连续五年北大、清华的录取人数都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