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小学生走进“孔子学堂”习礼仪
摘 要: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聪明睿智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和宝贵财富,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为了让更多青少年和家长对中华礼仪文化有更深刻的领会,4月15日,济南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二(2)中队雏鹰小队队员们走进山东省博物馆“孔子学堂”,特以《论语》中的文物——觚为主题,带领大家回望历史、致敬先师。
舜网讯 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聪明睿智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和宝贵财富,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为了让更多青少年和家长对中华礼仪文化有更深刻的领会,4月15日,济南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二(2)中队雏鹰小队队员们走进山东省博物馆“孔子学堂”,特以《论语》中的文物——觚为主题,带领大家回望历史、致敬先师。
家庭,为礼仪教育奠定着重要的基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正是孔子对孔鲤的教诲,活动一开始,老师通过讲述一句句耐人寻味的《论语》名句,带领大家步入“礼”的世界。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论语》中有诸多关于“礼”的记载,其中“觚不觚,觚哉,觚哉!”正是孔子对礼崩乐坏现象的感慨,为了让队员们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感悟,老师通过山东博物馆精美的教具“觚”,带领大家领略着在孔子感慨中,“觚”与“礼”的联系。在亲眼看过“觚”的造型之美后,孩子们与家长返回孔子学堂,共同将自己对“觚”的认识勾画在热缩片上,快瞧!大家正在给“觚”设计不一样的“衣服”!
亲子共同参与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大家的亲历性、直觉感受性,更能将孔子学堂内所讲授的平面知识立体化、具象化。传统的授课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为了打破这一印象,山东博物馆孔子学堂依托展览,将课堂搬进展厅中,通过丰富的馆藏资源,让青少年和家长能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在寓教于乐中,感悟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