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姜锐荣麒)
一提到苏东坡,你会想首先想到什么?是东坡肉、东坡饼?是《黄州寒食帖》?是西湖上的苏堤春晓?是湖北黄冈的遗爱湖公园?是“唐宋八大家”?还是那成千上万的经典诗词?不管你首先想到什么,只要一提到“苏东坡”这个名字,人们脸上总会浮起一丝敬佩而亲切的微笑。
暑假里,我通过观看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对苏东坡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苏东坡——也就是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东坡首次被大家赏识是在苏家父子三人进京科举考试时: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于1056年进京考试,当时的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正锐意诗文革新,而苏东坡的文风直接将他们震惊了,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苏东坡只得第二。
一场考试让苏东坡名声大噪,但当时王安石正主持变法,苏东坡与王安石政见不和,才华也常遭人们嫉妒,新党们从苏东坡的大量诗作里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讽刺含义的句子,一时间朝廷一片倒苏之声,
苏东坡被捕,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之后苏东坡被贬黄州,在黄州,苏东坡与民同乐,常在城外的赤壁山游览,苏东坡还在黄州城东开垦了一片坡地,“东坡居士”这个号便是他在这里起的。直到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丞相,苏东坡也一气官升至礼部贡举。但苏东坡看透了朝廷的黑暗,因而自求外调。
后来苏东坡调任杭州,他看到西湖已变成了一个污水湖,就动用民工20余万挖淤、清湖,并将挖出的淤泥筑成一道堤坝,堤上种树,这就是“苏堤”;还将湖边的杂草地租给百姓种植菱角,百姓也顺便帮忙拔掉了湖边的杂草,这样两举四得,西湖也变得十分清澈。
随后由于新党再次执政,苏东坡被贬海南岛的儋州。再后来宋徽宗即位,苏东坡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关于苏东坡,有一个好玩的故事:苏东坡在黄州时常与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禅师即批下“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苏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苏东坡了悟了禅师笑话他禅悟尚欠,也就一笑了之。
苏东坡一生十分坎坷,他却平淡面对;他的诗、词、文堪称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的代表;苏东坡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
存在了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东坡是无与伦比的。
苏东坡从政数十载,从地方官到朝廷大臣又被贬谪还坐过牢。他是一个典型的能上能下的好干部。苏东坡走到哪里,实事就办到哪里,每到一处都政绩斐然。苏东坡的人生,是定位在百姓上的,他的双眼,关注的是百姓的愉悦或疾苦。仕途顺利时,他身上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精神十分突出;被贬后,也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愤世嫉俗,在自己管理的有限区域里,竭力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其实,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苏东坡的这种:正直、面对现实,实实在在地解决实际问题,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