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教育新闻  区县教育  
中考新闻  高考新闻  
名校会课厅  专题活动    
名师大讲堂  教育论坛
小学新闻  初中新闻  幼教新闻
高中新闻  职专新闻  名校展示
资 讯 互 动 校园动态

“感悟孔子”作文展示之“我的少年行”

http://www.e23.cn2012-09-11 10:42:49舜网

  作者:王永恺(五年级)

  在2012年的暑假里,我有幸参加了由济南日报、山东省博物馆主办,舜网承办的第一期“孔子文化少年行”活动,在此活动中,不仅活动内容丰富:首先在山东省博物馆大厅举行了古代入学礼——入泮仪式,紧接着,我们又去参观了孔府旧藏服饰展,吃完了饭,还看了一个小时的《孔子》动画片,我们还穿上汉服、读竹简《论语》,最后我们还亲手绘制了自己的“吉服娃娃”。在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穿汉服、读竹简《论语》”的那短短的60分钟了。

  一进“孔子学堂”,只见一个不大不小的屋子里整整齐齐的摆了几排木头的桌椅,每个课桌上都放了两份《论语》的竹简,竹简有一彩笔筒大小,字朝内,简朝外,颜色为淡褐绿色,竹简用细绳扎了一圈,很容易解开。

  我们各自就位之后,将竹简相继打开,各自阅读着,这时,老师说话了:“同学们请坐好!”我们立即停止了交头接耳,端正的做好,听老师讲课。

  首先,老师给我们讲了讲,究竟什么是竹简?竹简是在造纸术发明之前,用来传递信息、读书写字的一种方式,是往竹子或木头上面刻字,再用细绳将其串成册,即为竹简,在明白了什么是竹简之后,我们便开始诵读《论语》、品味《论语》了。

  我们跟着老师,一句句的读,老师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摇头晃脑,模仿古人那样读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还真别说,这么一念,还真有种古代人的感觉,更何况,我们还穿着汉服,读着竹简呢?

  我们也经常会“抢跑”,就拿那句“三十而立”来说吧,老师捧着竹简,半眯着眼睛,轻声读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时,老师忽然停了一下,我们便开始读道:“子曰——:······”没想到,一个声音插了进来:“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我们十分尴尬,只好把“车”“刹”住,闭嘴不言。

  老师给我们的讲解也十分有意思,比较简单易懂的,老师让我们自己来理解,理解不了的,老师才给我们讲。就比如“六十而耳顺”这五个字吧,我们谁也没能够理解明白,老师动了“金口”:“‘六十而耳顺’这句话比较难理解,我,来给大家讲一下。”老师把领子顺了顺,一“抛”袖子,又把袖子用手臂往上震了震,“六十指六十岁,耳顺不是想听什么就听什么,这五个字需要一块来理解,意思是说:已经六十岁了,没有精力去管那么多闲事了。”经老师这么一提,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不过,把它理解成只愿听好的,不愿听坏的或者是说到六十岁对知识的掌握才可以“随心所欲”是不是也有可能呢?

  本以为无聊无趣并且漫长的1个小时已经悄悄的溜走了,我们却一点没察觉,我们在对2600多年前的古典文化的兴趣下,并配上那简单易懂的教学方式,我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老夫子的印象,又加深了一层,原来,看起来复杂的《论语》,在品味后才发现,是多么的简单,是多么的易懂,虽然这只是一些言行举止的记录,但这些言行举止之中,包含着很多大智慧、大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平时的话语中,都会引用到《论语》中经典的句子,比如说:我们济南在2009年举办了一次十分令人关注的全运会,五湖四海的游客都来到了我们济南,难道我们不应该引用那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吗?

  在上个世纪,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曾说过:“人类要想在21世纪拥有着更大的进步,就要回顾2500年前的历史文化。”2500年前,正是孔子的时代,如果我们把我国的传统历史发扬光大,那么对于当今的我们,甚至是社会或世界,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作者:王永恺(五年级)   网络编辑:高志川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