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教育新闻  区县教育  
中考新闻  高考新闻  
名校会课厅  专题活动    
名师大讲堂  教育论坛
小学新闻  初中新闻  幼教新闻
高中新闻  职专新闻  名校展示
资 讯 互 动 校园动态

叹一声“行路难” 学生申请助学贷款遇三大壁垒

http://www.e23.cn2007-11-22 09:31:17

      路迢迢 路漫漫 叹一声“行路难”

    部分学生申请助学贷款遭遇三大壁垒


高校贫困生评定成难事 想拿国家助学金要上台PK?

    今年5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正式出台。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从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入手,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为做好这项工作,教育部不久前期组织中央新闻媒体分赴上海、西安、重庆、武汉等地,调查采访这一重大政策的落实情况。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已经引起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安排高校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资金逐年增加,实施资助新体系所需要的地方配套资金基本落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试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但记者到高校实地走访、与贫困大学生面对面座谈时,也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虽好,但具体落实情况不算理想,与国家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对有贷款愿望的贫困大学生还不能应贷尽贷,做到百分之百全覆盖

    按照教育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大约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特困生在5%左右。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金额,是按照这个比例进行计算配置的。但据一些学校反映,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贫困家庭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人数,实际要低于20%这个比例。即便这样,在现有的提出申请助学贷款的人中,还是申请的人多,能够获得贷款的人却有限,越是地方院校、高职院校,这种情况越普遍。

    四川外语学院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2004~2005学年,申请贷款的学生有265人,获得贷款的只有154人;2005~2006学年,申请贷款的学生有392人,实际获得贷款的学生为234人,2006年~2007学年,申请贷款的学生有333人,实际贷到款的只有207人。虽然获得贷款的大学生已分别占申请人数的58.1%、59.6%和62%,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还是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贷到款。

    武汉江汉大学的情况基本类似。该校全日制在校生为1.6万人。2005年,该校申请贷款的学生有670人,但实际贷到款的只有98人。实行新体制以后,2006年申请人数为1010人,贷到款的人数为722人。今年学校加大了工作力度,在校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有768人,获得贷款的有718人;申请生源地贷款的有1000人,有893人签了贷款合同,情况明显好转。

  手续繁琐服务差,银行态度令人生畏

    在不少高校都听到学生反映,申请助学贷款的手续非常复杂、繁琐,稍不留神,递交给银行的材料就会被判定为不合格,从而失去贷款资格。

    某校一位姓韩的学生,大二时开始申请助学贷款。他没想到的是,父亲使用的第一代身份证,填写个人信息用的是手写体,韩字右半部分被简写为“卜”。由于这点小小的不规范,他的申请被毫不留情地打了回来,没能赶上当年的第一拨儿贷款。

    一位姓魏的学生,父母一直在重庆璧山务农。为申请助学贷款,他特意请假回家开由村、乡(镇)和县民政局出具的三级困难证明。因为乡一级没有标准的A4纸,他提交的材料被视为“不合格”。

    小柯出生于重庆南岸区的一个农家。他感到恼火的是,“在中国农村,老人一般都是归儿子养老送终的。96岁的奶奶一直住在我家,由我父亲赡养,可银行却提出我还有两个姑妈,她们应该分担老人的费用,轻而易举地把我划到贫困生之外了。”由于贷不到款,手头拮据的小柯只好抽时间去兼职打工。他不解地说,“银行对学生家庭经济是否贫困的认定是不是有点武断?”

    武汉蔡甸一位姓李的女同学本来已办好了三级困难证明,因为公章下面没有签上办事人的姓名,于是被罚“再回去跑一趟”。

    银行的服务态度也让一些同学感到不满意。一位同学说:“为取得申请贷款所需的各种证明材料,我不得不三天两头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来回跑。那天我气喘吁吁地赶在5点下班前到银行办手续,当时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排队,可银行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地说,‘我们是到点下班的,请你明天再来’。”还有同学反映,他们到银行办理贷款手续时,总有一些银行工作人员打探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如果挂科一门,就会被取消资格。“学习成绩不好就贷不到款,这不是变相歧视吗?”有学生对此愤愤然。

    诸如此类的原因,让一些本来有贷款需求的困难学生“伤心了”、“跑烦了”,干脆放弃国家助学贷款而另想办法。

网络编辑:沈媛媛 值班主任:沈媛媛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