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论坛:大学的持续发展取决于它对社会的贡献
“城市哺育了大学,现代的大学已经走到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火车头,大学支撑了城市。”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在今天举行的第一届高校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上如是说。“对大学来说,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恩泽固然是一种机遇,但如何去支撑城市发展将是一场挑战。大学的持续发展不取决于你能得到多少恩泽,而是取决于你的贡献。”
王奇认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高校的持续发展存在共生关系,最理想的状态是“大学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大学”合一效果。为此,上海探索形成“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运行模式,建立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立起产学研的战略联盟、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
据悉,该论坛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重庆市教委、重庆交通大学承办。来自教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厅(局)长或副厅(局)长,近百所高校校长或副校长计200余人参加论坛。
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介绍,重庆大学城的建设,推动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的诞生,最终在一个大平台上形成产学研的良行循环。
到2010年,西永微电园计划完成50亿美元的产业投入,形成500亿元人民币以上产值,建成中国西部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研发基地和国家级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
目前,“重庆市大学生信息技术实训基地”、“重庆市大学生创意广场”、“重庆市人才交流中心西永分中心”等园区产学研互动合作项目已开始实施,显现出良好效果。
重庆交通大学校长唐伯明认为,高校应注重在产学研链条中,用自身的优势学科与区域创新能力去共生共赢发展。
该校在各式拱桥的建设中,创造了4个世界之最,为西南地区大跨径桥梁的建设作出贡献,各种关键技术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学校主持研究的“三峡工程明渠导流及通航研究与运行实践”将原设计导流通航流量由两万立方米/秒提高到4.5万立方米/秒,通航天数由266天/年延长到356天/年,5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的观点与唐伯明不谋而合,他认为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首先是“立地”,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从现实的紧迫需要出发,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大量的科技问题,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通过整合提升又完全可以“顶天”,即在解决现实生产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课题,深化研究,争取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
他认为,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突出四个重点:努力成为区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源头;努力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高地,承担区域重大战略课题,与企业联合建设研究开发中心;努力成为区域内块状经济发展的战略伙伴,与地方政府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成立面向区域发展的技术转移中心;努力成为区域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桥梁和窗口。(田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