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抵押房子为学生担保贷款 毕业后却销声匿迹
福建省邵武市一名退休老教师为了不让昔日的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将自己的房子作为学生的贷款担保。
当学生音讯全无后,他用微薄的退休金替学生偿还贷款。如今,他生活窘迫,疾病缠身,已经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却销声匿迹。
为学生他抵押了房子
在邵武市昭阳新村的一栋老房子里,记者找到了饶老师的家:房间里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屋内的一切都显示着房子主人的清贫。
今年72岁的饶得心是邵武市下沙镇中心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2002年初,学生吴明(化名)的父亲来到饶得心家里。他告诉饶老师,因为生意失败,家里已经一贫如洗。可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儿子马上要开学了,他不希望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
“听到这个消息,我觉得挺痛心的。吴明这个孩子很聪明,是个读书的好材料。”尽管饶得心仅仅在吴明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教过他一年。但对吴明,饶得心一直都比较关心。2000年,吴明以优异成绩,考上南京某大学医学系的本科硕士连读班。对此,饶得心很感欣慰和自豪。
在那次交谈中,吴明的父亲告诉饶老师,自己想向银行贷款应急,但由于不是邵武本地人,在当地没有房产,银行不予受理。“不能因为这个影响了孩子的前途。当时我就答应了拿自己的房产证去做担保。”饶老师说。
2002年2月1日,在邵武市城关农村信用社新村分社,吴明、饶老师与信用社签订了《抵押借款合同》。合同约定,饶得心以房产抵押担保,信用社向吴明发放贷款2万元,用于交学费。借款期限至2003年1月1日,月利率为千分之七点二。逾期还款按日万分之三支付利息。吴明如愿以偿,可饶老师从此麻烦不断。
学生一家销声匿迹
2003年11月初的一天,饶得心突然收到一张法院送来的传票。他一打听才知道,一年多来,吴明家没有按照贷款协议中的约定向银行还款。信用社在无法追款的情况下把吴明和他告上了法庭。
2004年6月,法院发布公告,要求饶得心一家于同年7月底搬出住房,法院将依法进行拍卖。
而此时,吴明一家人已经搬离了邵武。无奈之下,饶得心夫妇给法院和信用社写信,说明自己的遭遇和境况。几经协调,信用社同意以逐月代扣饶得心工资500元的形式来还贷。
“那段时间我们都快急疯了,吴明及家人也跟蒸发了一样。如果没钱,你们站出来说一声也好啊,我们心里都会好受点。”饶老师的老伴黄云宣告诉记者。“我们俩身体都不好。特别是老头子,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家里没有积蓄,平时就是靠他一千多块钱的退休工资生活,其中每个月的医药费就要花去好几百。”为了生活,2004年黄云宣去福州做保姆挣钱贴补家用。
在这期间,黄云宣给在南京读书的吴明写了一封信。“在信里,我告诉吴明我们家最近的困难,希望他和家里能想点办法,把钱赶紧还给信用社。”但这封信如石沉大海。
终于等来迟到的回信
2005年8月,饶得心在福州工作的学生黄吉意外地遇到了在福州当保姆的师母。“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师母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当保姆。一问才知道饶老师家出了这件事。”
黄吉在网上找到吴明就读学校的研究生院的电话,同吴明的辅导员老师取得了联系。在得知情况之后,辅导员表示会跟吴明谈谈,并将吴明的手机号码告诉了黄吉。
黄吉说:“我们打电话过去,吴明始终不接听电话。只是通过短信回应我们。”在学生们找过吴明之后,饶得心的老伴又寄出了第二封信,这次吴明回了封信。吴明在信中说:“饶老师出面帮忙担保,我们已很感激。我父亲本想一年后,生意会好转,没想到一直在走下坡路。你们也很困难,无意中又给你们惹上麻烦、拖累了你们,真的非常歉意。请不要担心我会把债务转嫁到你们身上。不!绝不要有这样的想法,我的荣誉不允许我这么做,我的信仰要求我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使命。我不曾忘却你给我的教诲!”
吴明的回信让老两口心里有些温暖。毕竟他还在学校,无力偿还。老两口决定再挺一年,他们相信等他毕业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饶得心夫妇还勉励吴明好好读书。
心碎的善举令老师寒心
慢慢地,饶老师夫妇感觉自己的宽容和善良似乎是一个错误。“按理说,今年5月吴明应该研究生毕业了。毕业之后总应该和我们联系一下。起码可以告诉我们你在哪工作,计划如何还钱。这是一个受人帮助者应有的最起码的态度。我们已经吃了这么多年的苦,也不在乎你晚几个月,但你的这个态度至少会让我们心安一点啊。”饶老师有些激动。
一个月前,饶老师突然接到吴明家里的一个电话,电话称已经向信用社还清了贷款,随后就匆匆挂断了。去信用社一打听才知道,今年8月2日,吴明家通过他人向银行交了1.5万元的现金,这笔当年饶得心以房屋作抵押为吴明贷到的2万元贷款已经结清。
但近三年来饶老师为此付出的部分本金、利息还有1.6万元,这形成了吴明欠饶得心的债务。“我就希望能把我们帮着交了的16000元钱还给我们。这些年来受的苦和委屈我们都不说了。每个月扣500元,已经扣了32个月了。家里现在很困难。老头子最近心脏不好,医生建议安一个心脏起搏器。因为没钱这事我们暂时先放下了。”黄云宣说。这次留给饶得心夫妇的是心碎的感觉:“回想起来这些年,对方只回了三封信。其余连一个电话、一句问候都没有,有点寒心了。”
据《中国青年报》
当学生音讯全无后,他用微薄的退休金替学生偿还贷款。如今,他生活窘迫,疾病缠身,已经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却销声匿迹。
为学生他抵押了房子
在邵武市昭阳新村的一栋老房子里,记者找到了饶老师的家:房间里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屋内的一切都显示着房子主人的清贫。
今年72岁的饶得心是邵武市下沙镇中心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2002年初,学生吴明(化名)的父亲来到饶得心家里。他告诉饶老师,因为生意失败,家里已经一贫如洗。可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儿子马上要开学了,他不希望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
“听到这个消息,我觉得挺痛心的。吴明这个孩子很聪明,是个读书的好材料。”尽管饶得心仅仅在吴明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教过他一年。但对吴明,饶得心一直都比较关心。2000年,吴明以优异成绩,考上南京某大学医学系的本科硕士连读班。对此,饶得心很感欣慰和自豪。
在那次交谈中,吴明的父亲告诉饶老师,自己想向银行贷款应急,但由于不是邵武本地人,在当地没有房产,银行不予受理。“不能因为这个影响了孩子的前途。当时我就答应了拿自己的房产证去做担保。”饶老师说。
2002年2月1日,在邵武市城关农村信用社新村分社,吴明、饶老师与信用社签订了《抵押借款合同》。合同约定,饶得心以房产抵押担保,信用社向吴明发放贷款2万元,用于交学费。借款期限至2003年1月1日,月利率为千分之七点二。逾期还款按日万分之三支付利息。吴明如愿以偿,可饶老师从此麻烦不断。
学生一家销声匿迹
2003年11月初的一天,饶得心突然收到一张法院送来的传票。他一打听才知道,一年多来,吴明家没有按照贷款协议中的约定向银行还款。信用社在无法追款的情况下把吴明和他告上了法庭。
2004年6月,法院发布公告,要求饶得心一家于同年7月底搬出住房,法院将依法进行拍卖。
而此时,吴明一家人已经搬离了邵武。无奈之下,饶得心夫妇给法院和信用社写信,说明自己的遭遇和境况。几经协调,信用社同意以逐月代扣饶得心工资500元的形式来还贷。
“那段时间我们都快急疯了,吴明及家人也跟蒸发了一样。如果没钱,你们站出来说一声也好啊,我们心里都会好受点。”饶老师的老伴黄云宣告诉记者。“我们俩身体都不好。特别是老头子,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家里没有积蓄,平时就是靠他一千多块钱的退休工资生活,其中每个月的医药费就要花去好几百。”为了生活,2004年黄云宣去福州做保姆挣钱贴补家用。
在这期间,黄云宣给在南京读书的吴明写了一封信。“在信里,我告诉吴明我们家最近的困难,希望他和家里能想点办法,把钱赶紧还给信用社。”但这封信如石沉大海。
终于等来迟到的回信
2005年8月,饶得心在福州工作的学生黄吉意外地遇到了在福州当保姆的师母。“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师母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当保姆。一问才知道饶老师家出了这件事。”
黄吉在网上找到吴明就读学校的研究生院的电话,同吴明的辅导员老师取得了联系。在得知情况之后,辅导员表示会跟吴明谈谈,并将吴明的手机号码告诉了黄吉。
黄吉说:“我们打电话过去,吴明始终不接听电话。只是通过短信回应我们。”在学生们找过吴明之后,饶得心的老伴又寄出了第二封信,这次吴明回了封信。吴明在信中说:“饶老师出面帮忙担保,我们已很感激。我父亲本想一年后,生意会好转,没想到一直在走下坡路。你们也很困难,无意中又给你们惹上麻烦、拖累了你们,真的非常歉意。请不要担心我会把债务转嫁到你们身上。不!绝不要有这样的想法,我的荣誉不允许我这么做,我的信仰要求我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使命。我不曾忘却你给我的教诲!”
吴明的回信让老两口心里有些温暖。毕竟他还在学校,无力偿还。老两口决定再挺一年,他们相信等他毕业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饶得心夫妇还勉励吴明好好读书。
心碎的善举令老师寒心
慢慢地,饶老师夫妇感觉自己的宽容和善良似乎是一个错误。“按理说,今年5月吴明应该研究生毕业了。毕业之后总应该和我们联系一下。起码可以告诉我们你在哪工作,计划如何还钱。这是一个受人帮助者应有的最起码的态度。我们已经吃了这么多年的苦,也不在乎你晚几个月,但你的这个态度至少会让我们心安一点啊。”饶老师有些激动。
一个月前,饶老师突然接到吴明家里的一个电话,电话称已经向信用社还清了贷款,随后就匆匆挂断了。去信用社一打听才知道,今年8月2日,吴明家通过他人向银行交了1.5万元的现金,这笔当年饶得心以房屋作抵押为吴明贷到的2万元贷款已经结清。
但近三年来饶老师为此付出的部分本金、利息还有1.6万元,这形成了吴明欠饶得心的债务。“我就希望能把我们帮着交了的16000元钱还给我们。这些年来受的苦和委屈我们都不说了。每个月扣500元,已经扣了32个月了。家里现在很困难。老头子最近心脏不好,医生建议安一个心脏起搏器。因为没钱这事我们暂时先放下了。”黄云宣说。这次留给饶得心夫妇的是心碎的感觉:“回想起来这些年,对方只回了三封信。其余连一个电话、一句问候都没有,有点寒心了。”
据《中国青年报》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